2012-2013学年度江苏省南京学大教育专修学校12月语文学科高二年级测试卷
- 资源简介:
共17他,约4760字,部分答案扫描。
南京学大教育专修学校
12月 语文 学科 高二 年级测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5分) ( )
A.良莠(yǒu)不齐 表情呆(dāi)板 强(qiáng)词夺理 尔虞(yú)我诈
B.浑身解(xiè)数 幡(fān)然悔悟 提纲挈(qiè)领 分道扬镳(biāo)
C.心宽体胖(pàng) 莞尔(wǎn)一笑 自怨自艾(ài) 暴殄(tiān)天物
D.咬文嚼(jiáo)字 所向披靡(mí) 穿凿(záo)附会 孝悌(tì)忠义
2、下列理解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 )
A.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的称呼,用了“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既体现了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纯洁高尚的友谊,也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崇敬。
B.马丁•路德•金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高昂的激情和对自由的向往,借助比喻、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那篇著名的演讲中既慷慨激昂的陈词又心平气和的说理,使得演讲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C.《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既是资本家与下层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也是旧家庭内部矛盾的表现,而本质上,还是人性的真与伪、善与恶之间的矛盾冲突。
D.《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长篇小说,也体现了雨果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特点;小说特别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一组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美和丑、善和恶、崇高和卑下的重重对比,揭示真、善、美的真谛。
二、课内文言文(25分)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4分) ( )
A.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B.养生丧死无憾 丧:丧失
C.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
D.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敬爱兄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5、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分) ( )
A.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就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C.孟子提出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