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
教学随笔
我眼中的农民
——以《陈奂生上城》为例唤起学生对农民的尊重
语文组 杨丽平
《陈奂生上城》在今天尤其是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看来,是一出滑稽剧。陈奂生土得掉渣,最为经典的他住旅馆付钱前后对待旅馆设施截然不同的态度更是显出农民的自私、狭隘、贪小便宜,但凡有一点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对陈奂生在小说中的行为表现感到心酸:他们并不是天生自私、爱贪小便宜,是由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使他们的生活太苦了啊。
但如何使对农民有着潜在歧视的同学们从情感上体会到这一点却是困难的,而如果不能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这一点,这一课的教学就是失败的。
怎样才能利用好这个机会唤起学生对农民的尊重、对农民问题的思考呢?
在第一课时对陈奂生的形象学生都理解了他作为八十年代初经济贫穷、地位卑微、见识短浅、刚刚摆脱饥饿的农民形象的代表之后,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转移到了对潜藏在陈奂生及他周围的包括大姑娘、医生等在内的人们内心的等级观念。然后,我话题一转:
“由此可见,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潜藏在当时每一个人的心中,那么,现在我们的心目中还有没有等级观念呢?下面让我们看几则新闻,听一听具有话语权的人对农民的声音。”
接着出示了八则从各个角度反映歧视农民的新闻,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对农民的歧视,这很容易看得出。为了避免同学们口头表述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尴尬,
我设计了一个写作的环节:看不起农民,认为农民低人一等,这是否也是一种等级意识?难道农民就应该招来嘲笑、鄙视吗?请大家写200字左右的文字,谈一谈我眼中的农民。
本是一个课堂小练,没想到作业交上来之后,同学们的感受让我大为震动。
要说实话,农民在我心里是一种又可怜、又可爱、又可恨的形象。当他们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在城里打工,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的时候,我同情他们;当那些农村的儿童渴望得到知识,却十分茫然时,我同情他们;当那些经过春耕秋收喜获丰收的农民面带笑容时,他们是可爱的;同时,一些进城农民因为金钱的利诱而作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时,他们时可恨的。
——吴岳
对农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阶段,从小时候的课文中说“农民伯伯”勤劳朴素,要尊重农民,到长大后家教说农民脏,没素质,要“少招惹农民”,到现在社会上拖欠农民工工资,到处上演“跳楼讨债秀”,再到前不久,全国全免农业税。可见,教育中理想化的农民与现实活生生的农民是脱节的,教育者一边口口声声地教育后代“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