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知识讲练:通假字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450字。
一、什么是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所谓字的通假,是指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通俗地讲,就是我们讲的“别字”。由于当时供选用的汉字不多,当时的人选用汉字并不十分严格,本该写“本字”时,结果写成了与它音近或音同的“别字”,这时就出现了通假现象。如《太史公自序》“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中的“豪”表示的是“细微”的意思,而当时记录这个意思的汉字是“毫”,司马迁没有用“毫”,而用了一个同音字“豪”来代替。“毫”是本字,“豪”就是“毫”的通假字。
通假字有许多种,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分清的必要,只要能辨识它是某个字的“别字”,从而明白它该是何义就行。
二、辨识通假字的重要性
古汉语中常常是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大量通假现象的存在,给文言文阅读带来了困难:如果辨识不清,就会看不懂文意或误解文意。因此,学文言文,学会辨识通假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不仅如此,高考文言文考“通假”现象也数见不鲜。如2010年高考中,课标全国卷第4题D项:贼非吾主敌,盍趣降,其中“趣”通“促”,“赶快,赶紧”的 意思。山东卷第9题D项: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其中“卒”通“猝”,“仓促”的意思。
三、如何辨识通假字
1.认识通假字的主要特点。
(1)读音相同
如“蚤—早”、“反—返”。有的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差别较大,如“女—汝、罢—疲”。
(2)字形相似
很多通假字与本字在字形上很相似,两者的差别仅仅表现在偏旁的有无或某个部件的不同上。如“共—供”(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一无“亻”,一有“亻”;“说—悦”(秦伯说,与郑人盟),一为“讠”,一为“忄”。尽管有些差别,但总的看来,其字形是非常相似的。
以上两点是判定通假字的主要方法。
2.利用古人通假时,所用的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着相对的稳定性的特点,多从课内积累。
练习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与本字,并释义。
(1)举匏尊以相属。(《赤壁赋》)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______同______;________
(2)山川相缪。(《赤壁赋》)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怀古》)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指南录〉后序》)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