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00字)
《药》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理解主题)
课前准备
一、走近鲁迅(收集文本资料或上网查阅):(1)了解鲁迅生平及创作的风格特点。(2)了解小说集《呐喊》及相关情况。
二、熟悉背景:(1)了解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2)了解有关秋瑾、徐锡麟的事迹。(3)了解有关辛亥革命的史实。
三、精读文本:(1)宏观把握谋篇布局结构全文突出主旨之匠心。(2)微观着眼遣词造句于细微处显灵魂之笔触。
教学设想
一、教学意图:《药》是鲁迅先生的不朽之作,蕴含着味之不尽的艺术魅力,寄寓着深微幽远的思想内涵,给人常读常新之感。把探寻领会小说的深刻主题作为本课时教学重点,既能触摸到鲁迅先生忧国伤民的激越脉动,也能感受到鲁迅先生洞烛世情、苦心孤诣的艺术匠心,还可品味到母语丰富厚重的表现力。
回归阅读,回归文本,回归人文,是语文学习的最强音。本课时将主要着力于发掘文本本身的深刻内蕴,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艺术匠心,感受文本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特点:以导读、点拨、释疑、讲解为主,以思考、研讨、演示为辅。本课远离现实,远离学生,寄意深微。若放任学生讨论生发,很可能难圆其说,不得要领,故教师须做必要的梳理、导引、点拨甚至阐发。其实只要抓出文章精髓,某种程度上就能“俘获”学生的心神。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索,有所领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动起来”。
三、预期目标:(1)把握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构布局。(2)品味作品精雕细琢的语言张力。(3)触摸作者激愤凝重的爱国情怀。(4)理解作品深刻幽远的思想内涵。
四、重点难点:作品深刻主题的发掘、把握。
五、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资源应用:中学教材及配套资料;中国近代史相关资料;鲁迅及《呐喊》相关资料;相关文艺理论知识;鲁迅作品研究的相关资料;屠格涅夫相关作品;本人教学的点滴感悟,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上一节,我们主要了解了本文的作者情况、写作背景、故事梗概和结构特征。本节课我们将在进一步梳理情节线索的基础上,通过对场面的剖析来领会作品的深刻主题)。
二、概括情节:(既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又便于整体解读小说。起到提纲挈领、以简驭繁之效。)
试用精练的语言分别给四个场面拟小标题并理出线索(提示;可参照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样式。如《水浒》第十九回: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做如下归纳:
情节:①华老栓刑场买药 古亭口夏瑜牺牲②老夫妇神秘煎药 华小栓慎重服药③众顾客茶馆议药 革命者狱中策反④老妇人坟场相遇 见花环大惑不解
线索:买药一吃药一谈药一上坟(明线)
牺牲一被吃一策反一上坟(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