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变成一种竞技,我们只能吃药应对考试?

作者:不详  时间:2006/8/9 18:03:56  来源:大河报转载  人气:627
  为了女儿的前程,父母让好动的女儿服用兴奋剂,以便其集中精力学习。这一吃就是8年。尽管在药物的作用下,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然而却患上了严重的药物依赖症,像吸毒一样的“药瘾”随时折磨着这位花季少女。(8月6日《民主与法制时报》)这件事发生在重庆市长寿区一个普通的家庭。显而易见,这远不只是个案。据媒体报道,高考考生“吃药”现象异常严重。一项调查显示,有七成高考考生愿以药物副作用来换取高考成绩的提高,六成打算服用药物和保健品的考生认为,兴奋剂比补脑药品更有效。我们知道,根据国家《反兴奋剂条例》,在体育竞技场上服用兴奋剂是违法的。虽然高考、中考没此规定,但滥用兴奋剂不但有害孩子的健康,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此外,让孩子服用兴奋剂来提高学习成绩,有着另外一层隐喻:在今天的中国,教育沦落为一场彻底的竞技。高考就像奥运会,而其他所有的教育教学、大考小考,都围绕着高考这个“竞技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我们知道,竞技体育的目标就是为了拿第一,甚至不惜损坏身体。奥数、奥化等不也是如此吗?一项普通的学习训练,一旦挂上了太多“功利”符号,甚至成为学生择校的“敲门砖”,它就必然会被异化。同样,基础教育也是如此,当这种教育和未来的人生利益以一场高考连接在一起时,那么,这种教育必然成为一种“竞技”。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告诉我们,为了取得成功,就可以不择手段。于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服用兴奋剂自然没什么了不起,作弊,似乎也没什么不光彩的。不久前,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为生活所迫成为搓澡工的故事曾引来唏嘘一片,而当教育变成一种竞技,每一个智力优胜者的背后,何尝不是另一个群体的沉重叹息。更可怕的是,竞技教育取得的些许成果,是以牺牲学生人格教育为代价。可以想象,从小就分重点班、差班,分优生、差生,教师从头到尾对学生“有区别地对待”,这又怎么可能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