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00字。
珠联璧合,敲金戛玉——对联教学案例
范国强 李刚
对联,又叫对句、联语,俗称对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历来以其文词的凝练简洁、意蕴深远,又富于诗歌的节奏、韵律而深得广大民众的喜爱。学做对联要懂得古汉语遣词造句之妙,理解音韵和谐之美,对联写作是创作旧体诗词的基础。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尝试,一次对对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初窥中国对联之奥秘。
[课前准备]:
1. 学生用一星期时间,从古诗词中收集有关的对偶句。
2. 从报刊杂志及其他材料中收集楹联、春联、喜庆联、行业联等资料。
3. 汇集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并分类,相互交流并展示。
4. 查找有关对联的理论知识。
5. 根据所收集的实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各自拟出一两幅对联。
[课堂展示]:
教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同学们对出下一句。
学生齐声回答: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师:很好。我国对联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让我们领略其中的奥秘。首先,让我们从字词开始。大家看,“书山”对什么?
学生:“学海”。
教师:“有”?
学生:“无”。
教师:“路”?
学生:“涯”。
教师:“勤为径”?
学生:“苦作舟”。
教师:对,对对联就要字字相对,词词相对。那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地来学习如何对对联。对联首先讲究字数相等,断句一致。看着两幅对联:(1)少有鸿鹄志;大作栋梁才。(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字数不正完全一样?请同学们给它们划分断句,看一看上下联是否断句一致。
学生:少有/鸿鹄志;大作/栋梁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上下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教师:对,这就是对联的第一个特点。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一幅对联:学子论古今;秀才坦天地。“秀才”对“学子”,都是名词;“谈”对“论”是动词;“天地”对“古今”都是名词。可见,一幅对联的上下联要求词性相对,且位置等同。大家来试试把下面这幅对联中的词性标出来:读书才知知识浅,观海方知天地宽。
学生:“观”对“读”是动词;“海”对“书”是名词;“方”对“才”是副词;“知”是动词;“天地”对“知识”是名词;“宽”对“浅”是形容词。
教师:对,对联就是这样,词性要相对。另外,上下联的短语结构也要相同。大家看,“读书”和“观海”都是动宾式结构;“知识浅”和“天地宽”都是主谓式结构。在看这一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两面枝。大家来给它标标词性,判断一下短语结构。
学生一:“傲骨”对“虚心”是名词;“梅”对“竹”是名词;“无”对“有”是名词;“枝”对“叶”是名词。
学生二:“虚心竹”和“傲骨梅”是偏正结构;“低头叶”和“两面枝”也诗篇正结构。
教师:对,上下联词性相对,位置等同,且短语结构要一致,这是对对联的第二个要点。那么,接下来,请大家根据我所给出的上联来对出下联。1.文章千古事;2.冬去山明水秀;3.风吹芳草绿;4.好读书乐趣无穷。
学生讨论。
学生A:文章千古事;风雨十年人。
学生B: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学生C:风吹芳草绿;雨润海棠红。
学生D:好读书乐趣无穷;品佳句得益匪浅。
教师:不错。同学们对得很好,符合我们刚才所讲的几个要求。像这里面“十年人”对“千古事”;“鸟语花香”对“山明水秀”;“雨润”对“风吹”;“品佳句”对“好读书”都对得很工整很巧妙。
当然,对对联还要意境相合,遣词讲究。当初少年徐文长就曾以“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一联羞辱了当地一个鱼肉百姓的石姓地主。大家来看这个上联:绵绵春雨润万物。结构时(叠音形容次“绵绵”+名词“春雨”)+冬次“润”+明次“万物”,请大家对出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