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8400字。
泸县九中2005-2006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题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为单项选择题,将答案填入答题表,试卷不交;第II卷为主观性试题,直接在试卷上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罗绮(qǐ) 荡漾(yàng) 长篙 (gǎo) 青荇(xìng)
B.佝偻(lóu) 遒劲(jìng) 深邃(suì) 溯(sù)源
C.倾圮(pǐ) 眷(juàn)属 发酵(xiào) 寥(liáo)廓
D.漪(yī)沦 踟蹰(chú) 浮藻(zǎo) 应(yìng)届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翡翠 菲红 终成眷属 油腻 B.迷惘 窒闷 婀娜随风 杂揉
C. 深邃 姿肆 星辉斑斓 睿智 D.渺小 惊蛰 不绝如屡 樊笼
3.下列各句的括号内,依次应填人的一组词是( )
①小屋的出现,( )了山的寂寞。
②每个晚上,山下亮起( )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 )的灯光。
③阴恶的天气( )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A.打破 灿烂 稀疏 飘扬
B.点破 闪烁 稀疏 沸腾
C.点破 灿烂 疏落 飘荡
D.打破 闪烁 疏落 喧腾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2001年7月13日,中国终于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B.《水浒传》的英译本为《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西游记》西方通行本为《猴》,《红楼梦》的俄译本是《红色阁楼里的梦》,中国读者对此简直不可理喻。
C.把人与之间的关系异化成等价交换关系,这与社会主义的道德南辕北辙。
D.开始,人家送礼他都不收,时间长了,他就认为是小事一桩,犯不着太认真,也就不以为然。
5.标点符号正确的一句是 ( )
A.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的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B.我们必须了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
C.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D.这篇课文选自古华同志的长篇小说《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同天真的孩子们一起重看这部影片,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时,不禁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B.通过元旦文艺会演,使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
C.问题不在于你能否夺冠,而在于你有没有夺冠的勇气。
D.此时此刻,我不由想起了50多年前在大学里度过的岁月。
二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0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起初,仿生学单纯以生物的结构和器官为目标,设计生产出如“电子蛙眼”“雷达”等人造传感器,“叶桥”“薄壳穹顶”和“机械手”“鲸形舟”等仿生器械。但这些设计与生物的结构与器官相比,不但笨重,反馈功能也逊色。随着科技的发展,仿生学家已经造出极小的“神经元”和机器灵敏的遥感仪器。
进入90年代,很多仿生学家的视点,已向生物材料仿生转移,因为生物合成材料时,技能高超,方法简单,材料性能优异。例如,人造的防弹纺织材料,要在高温、高压的硫酸中生成。制造条件极其苛刻。而蜘蛛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