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题,约6700字。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命题人:福建省石狮三中 沈诗荣(362700)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第Ⅰ卷答案一律写在第Ⅱ卷卷头的答题卡上,作文写在作文卷上,否则不得分。
3、考试结束,只交第Ⅱ卷和作文卷,第Ⅰ卷自己保存。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蓑笠(suō) 孺子(rú) 膏腴之地(yú) 遂心如意(suì)
B.会稽(kuài) 诽谤(bàng) 夜缒而出(zhuì) 行商坐贾(jiǎ)
C.窥探(kuī) 蒙蔽(méng) 强人所难(qiǎng) 挑拨离间(jiàn)
D.游说(shuì) 耆老(qí) 不肖子孙(xiào) 比肩接踵(zhǒ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匹夫之勇 自惭形秽 门庭若市 唾手可得
B.晓以利害 破斧沉舟 卧薪尝胆 有备无患
C.忍辱负重 同仇敌饩 饱食终日 毋庸置疑
D.老当益壮 秦晋之好 行礼托运 同舟共济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首都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从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大型盆景可以用来 强烈的视觉感而成为室内焦点,在家具较少的客厅里,还可以成为填补空间的重要角色。
(3)像其他国家的大城市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交通拥挤。大都市的喧嚣 给人以繁华之感, 难免有时会让人感到烦躁。
A.应付 营造 即使/也 B.应对 创造 即使/也
C.应付 创造 尽管/但 D.应对 营造 尽管/但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B.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C.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是大方之家。
D.这首小诗感慨寓于其中,友情流于言外,虽不合平仄,但我仍敝帚自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C.水稻基因组在已知的各类植物基因组中是最大的,共4.3亿对碱基,约为人类基因组的七分之一。
D.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今日凌晨把一颗气象探测卫星用“长征三号”火箭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⑥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沙尘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