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
- 资源简介:
约14180个字。
议论文阅读
一.基础知识整理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1)把握文章的论点。①明确: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②方法: A.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B.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c.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3)分清论点和论题论题——作者要议论的现象、问题、事实、没有任何褒贬感情倾向。论点——作者的观点,有明确的褒贬感情倾向,即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判,论点中一定含有主语或谓语。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⑵论据要真实、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作为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列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有力的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用正确的理论、定律、名人语录等理论性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如:《不求甚解》中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
③对比论证:“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比较的过程中证明论点的方法。(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如《谈读书》中,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不良影响。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形象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比喻陌生的、抽象的、深奥的道理,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是一个比喻句。如《谈读书》中用“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证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论点;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内容,进行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作用是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⑴一般形式: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⑵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总分、分总、总分总)③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⑴严密性、准确性(修饰性、限制性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语顺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子顺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摆了哪些事实,讲了哪些道理;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二、考点及答题思路
1.论点
考题:概括文章的总论点或分论点
答题思路:第一,找位置(1)文章题目。
(2)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3)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
(4)注意“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当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一般是对论点的深化)
第二,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