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0字)
把握阅读心理 加强阅读教学
沈阳二十中学 陈殿喜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无疑是花时最多,分量最大、地位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阅读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1949年叶圣陶先生为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草拟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把“阅读”与“听话”“说话”“写作”并列,统称为“语言文字的学习”。此后,在关于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中,“听、说、读、写”就成为并重的内容。1986年12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更是改变了“听说读写”的顺序,《大纲》说:“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听说读写”到“读写听说”,这个顺序的改变无疑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正因为阅读教学如此重要,所以在语文整体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就尤为必要。但所谓的“加强阅读教学”绝不是盲目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是要有的放矢,就是要针对学生的阅读先结构特点及阅读心理进行合理的阅读配置,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质的提高。下面就阅读先结构的特点和阅读心理做浅显分析。
一. 阅读先结构的特点
学生阅读先结构是指在进行阅读理解前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其组织状态。它的存在决定了阅读理解的水平,反映出阅读理解的差异。中学生阅读先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 理解的差异性。在阅读活动中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阅读会有不同理解,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阅读,其理解也不会一样。这是因为读者和作者常常不是处在同一时代和同一环境,其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世界观各不同。阅读先结构的差异造成了对文章的多种理解。从认读能力看,中学生的一般词汇积累水平和成人相差不是很大,阅读一般现代文并无多大文字障碍。语言知识也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乔姆斯基认为:一个人生下来就具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是人类独有的。中学生从孩提时代起就掌握了一定语言规则、语义规则,在加上小学、中学的大量的语言实践,学生在运用语言时一般都能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那些花费大量的时间,精细讲解语法知识的做法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学生与成人最主要的差别是生活知识、人生体验和思想感情的积累。如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去读,由于他们的年龄、阅历、知识、能力不一样,对诗的理解程度也不可能一样。黑格尔说:“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和全部力量。”表达是这样,理解也是这样。只有以充实的生活为内容的先结构系统,才是较为理想的。
第二、积极的参与性。阅读是一种行为,它是伴随着读者先结构的积极参与 作 品的价值才得以实现。从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要求在各个方面表现自己并希望得到表现的机会,迫切希望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文学作品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天地。阅读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兴趣出发,并以此为中心,逐步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拓展兴趣点,加宽兴趣面,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一个兴趣盎然的气氛中,促使其兴趣的迁移,从而提高理解先结构水平。
第三、结构的动态性。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并不是刺激——反映这种单纯的单向活动,似乎主体只是机械地去反映客体内容而已,而是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结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种期待视界,这种视界是由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趣味、鉴赏能力等各种要素所交汇成的一种惯性心理力量。学生在阅读中总是力图将作品纳入自己的稳定结构之内,即所谓“同化”。如果作品刺激过强,就会打破定向期待视界而形成一种创新期待视界。学生必须改变或调整原来的心理结构才能适应作品,这时的学生的心理结构就会发生“顺应”性的变化。可见,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活动并不是仅仅输入教材信息,吸收教材内容这样一种线性运动,而是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和教材作为审美客体之间的辨证运动。所以,教师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学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