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020字。
农村初中课外阅读可行性运作模式初探
瓜沥二中 朱秀法
[内容提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其作用日益明显。21世纪的语文教学正不断加大对课外阅读能力的考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本课题从农村初中的实际出发,对课外阅读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作了粗浅研究,试图探出一条通向桃源的蜿蜒小径。
本文首先对课题研究的缘起作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具体介绍了笔者所尝试的以“激发兴趣—保证时间—选择读物—制订计划—借鉴读法—活动反馈——效果评价”为操作流程的课题实施步骤和具体的操作措施。最后笔者还简述了实践的成果,并对实践中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 课外阅读 人文关怀 运作模式 实践探索
一、研究的缘起
新《语文课程标准》前所未有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量化指标,体现了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特别关注,这与它学生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是一以贯之的。“大语文观”也提示我们,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一本语文书,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 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著名散文作家王英琦认为,阅读之于人的精神世界,犹如雨露之于原野。雨露能让原野布满鲜花绿树,阅读能提高青少年的品德、人格、人文素质,美化青少年的精神家园,促进青少年的人格健全。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汇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绝妙教材。
然而农村地区初中生往往存在社会视野偏窄、家无藏书,在校精力更多集中于应试等“先天不足”,导致他们“一无时间读书,二无书可读,三不会读书”。有的语文教师仍在沿袭用一个学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来讲课文、讲练习,用剩余一点点时间来复习迎考那一套陈规陋习。这既与教改时势相违,也对不起莘莘学子,仿佛他们上了语文课精神空间反而变窄了;有的语文教师则深感“有心栽培,无从下手”。如何让学生既有大量时间读课外书,有大量的好书可读,会读书,并乐此不疲?笔者认为,摸索一套积极可行,高效而有推广价值的课外阅读运作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两年前,笔者与教研组其他老师合作,开展了“课外阅读可行性运作模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二、操作过程综述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要激发先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便要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一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人名家,讲一些有趣的读书成才的故事传说。 使学生明白“我读得越多,书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 “读书塑造人格” ,“读书可以增情,足以长才”,“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明白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是课堂教学的有力配合;明白课外阅读其实也是为了生存,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二是教师应当对“课外阅读直接有益于应试”这一点直言不讳。不妨先指导学生进行一些专门针对应试的阅读、摘抄,用一批精选出来的读物去点拨他们如何轻轻松松写好话题作文、解好考试中的阅读题。不用多久,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要增强应试能力,广泛的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也可以让他们去采访校园里的几位语文尖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