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外阅读更上一层楼
作者:河北 滦平一中 高东升 时间:2006/2/18 14:03: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27
但是,从目前的总体现状看,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盲目、随意、无序的状态。《语文读本》作为现成的阅读资源,被闲置或荒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实在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损失。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使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逐步走向理性,有序和有效,从而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首先,课外阅读要有目的性。中学生的阅读特点是容易受兴趣影响,个体的差异较大,有的喜欢流行,不管三七二十一,尽赶时髦;有的喜欢名人,不管歌星影星,出名就行;有的喜欢读大案要案、红墙秘闻;有的喜欢读风流韵事、奇闻异趣;当然,也有喜欢读文学作品、时文报章的。要知道只凭个人兴趣而不考虑知识需要的阅读,最终会导致发展不平衡、知识严重倾斜。
而带有研究性的阅读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目标明晰的阅读,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而教师的导读强化了自主探索的阅读意识,“导读”就是引导你去读。这样就为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开启了一扇大门。在此过程中,学生至少学会了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显然,这比单纯了解多少知识更具价值。当前我们学生最缺乏就是此种能力,并且它与当今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不谋而合。
其次,培养课外阅读良好的习惯。在对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喜欢看的往往是武侠、言情之类的小说,也许这类读物可以满足他们追求时尚、缓解压力的心理,但这种阅读带有明显的主观性、随意性。所以读过的也会很快变成过眼云烟,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多大的益处,更谈不上终生受益了。而语文读本就不同了,它的文学性、鉴赏性、延伸性都是毋庸质疑的。
因此,“开卷有益”也是有一定条件的,至少要比较一下“益”的大小。当然,读本中有些篇目还是很有难读的(如鲁迅的杂文),阅读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得放过处且放过”,有时来点“不求甚解”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
那么,在课外阅读中,除了利用课堂进行常规式的学习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呢?
我认为方式方法可以灵活一些。比如,开展主题辩论或问题讨论。因为阅读感受、见解的不同,碰撞是必然的,而且碰撞更能激发探究的欲望和思想火花的进发。比如在第一册《读本》的阅读中,就可以找的几个辩题,如:沙子龙的“五虎断魂枪”法该不该传?(《断魂枪》)我们需不需要“好皇帝”?(《切不可巴望好皇帝》)项羽和刘邦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乌江自刎》和课文《鸿门宴》)。
讨论不求正规只求碰撞,加上没有老师的概念先行,讨论时虽凌乱却充满灵动,虽偏激却洋溢激情,虽重自我却映射现实。在阅读中萌生的疑惑通过讨论的方式,或传达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认识,或解答了阅读中不解的细节,或澄清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这里面有智慧的碰撞,有语言的交锋,有价值观的冲突,有生活积累的反映。
再比如摘抄精彩文段,写好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把你喜欢的精彩语句摘抄下来。或是整理心得体会,为文章做个旁批点评,写个读书札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篇文章读完,记住其中最经典最有感觉的几句话,是必须也是自然的。
总之, 阅读始终是语文学习的命脉。《读本》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宝库,如何开发利用,则靠我们语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在这里我只是提供了一点思路而已,权作抛砖引玉吧。最后,希望同学们读好《读本》,读懂人生。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