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课外阅读

作者:河北省望都中学 李英杰  时间:2006/4/17 7:18: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34
  《大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正是基于教育这种最本质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每位学生阅读两三部名著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通过博览群书,尤其是经典的阅读,来丰盈自己的精神家园,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学生在与文本及作者心灵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形成语文素养。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如何呢?我调查分析了初三两个班共120名学生的成绩,发现语文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阅读与写作水平的高低,尤其作文更能拉开距离。
  怎样才能使学生进行自觉有效的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必须使学生弄清楚三个问题。
  一、课外阅读的目的
  1、是学生成长的精神需要。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能否高质量
  生存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在实现理想的途中必会遭遇磨难,那么怎样才能在接踵而来的坎坷和挫折中还能勇敢朝前走,同时避免平庸和浅薄呢?这就需要一处能够养息身心的家园。怎样建立呢?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初中学生阅读时对一些优秀作品中涉及人生哲理的地方会反复阅读、体会、思考并摘抄在日记本里,而这些书也就决定了他精神的丰富性和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因此,建立这所家园的捷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读物,提高阅读能力。”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别无他法,只有加大课外阅读量,扩展智力背景,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这样,活的思想产生了,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性增强了,语言能力也逐渐形成了。
  二. 课外阅读的内容
  课外阅读的核心是对经典的阅读。人只有一辈子,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选择的应是高雅的结晶,而不是廉价的东西。经典是时间和空间长期筛选的结果,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尽管有些艰深,读起来有些沉重,但在青少年时期能直接与思想大师进行对话,必定能滋养心智,终身受益。“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这绝不是“快餐式文化”所能比得了的。
  三.外阅读的途径—发挥主体性,用心去读,体验和探究作品。
  “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细细体会。”阅读是一种最注重个体生命体验的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课外阅读又是在课外进行的因此必须发挥主体性,自觉去读。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心灵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体验,是指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人生观照。只有经历体验,才能把一个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存在。探究,是指在体验过程中敏锐的捕捉问题,紧紧的追问、探寻问题的结果。只有经过探究,才能使人产生智慧的爱。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也是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的过程。老师要创设一个极其宽松的环境,直接将学生领到作品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境遇,真实的快乐和痛苦,探究作品的内在意义。这里没有老师的提问,没有出示的思考题,有的只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我相信,优秀作品能凭自身的力量一点点的打破刻板教育在人内心形成的干枯地带,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