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00字)
问生何得创造力 为有张扬个性来
重庆市綦江县永新中学 唐远田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需要。
语文,是一门极具个性、极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理当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张扬学生个性,激活创新潜能,引领学生寻觅创新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给学生大胆质疑、自由思考、驰骋想象的空间,拓展创新思维,注入开发创新的活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语文训练,培养学生探究、创造的能力。
一、 激活好问特性 引燃创新火花
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促成创造。可见,怀疑是思维活动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的源头。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无数实践证明: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针对中学生猎奇好问的个性特征,应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培养学生“四问”习惯——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我们应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对教材、教师以及某些带共性的看法加以大胆怀疑,进而引导他们探讨研究,得出自己的见解。
在一次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训练课中,高2007级一班的王凤丹同学写了一首《航灯》的诗,当笔者问她写作时是怎样构思的时候,她坦言:“我觉得把老师比作园丁不恰当,因为那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园中花草般千株一律、毫无个性。我认为老师更像航灯,他只是我们的引路人。”我们能说此生的思维不新吗?她能想人之未想,言人之未言,这不正是创新意识的训练培养吗?
二、 启迪独特思维,注入创新活力
培养创新能力,首要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训练,无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因为,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新”、“活”。新,即与众不同,有新意。理解不人云亦云而有独到见解,表达不说套话而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活,即有灵性。思路宽、思维活,不拘泥于某一点某一面,不囿于思维定势,而是发散性的思考,多角度多层面的灵活探索,因而,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精心设计,巧妙启发,激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以训练培养其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