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0字。
巧问激思动真情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戢运宏
我是第二次教《我与地坛》。每教一次,都使得我的灵魂受到深深触动,使我的情感得到高度的升华。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求,引发师生严肃的思考;史铁生赞美的伟大的母爱让师生潸然泣下;史铁生奋斗的动机和对男孩子的忠告,让师生动情动容。
按照新课程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侧重在“情感与价值观”上。基础知识(如字词、地坛介绍、作家作品介绍等)我在课前印发了一个活页资料让学生阅读,课前抽查就可以了。教学方法还是采用易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设问讨论法”。
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呢?首先我在用充满深情的语调导入课题后,就给学生播放《我与地坛》的朗读磁带。这篇课文是著名播音员郑岚朗读的,读得声情并茂,深深打动人心,特别是读到母亲去世以后的情节时,不少学生为之唏嘘流泪,可以说初步动情入境。然后让学生饱含感情的自渎一遍。学生朗读的时候,我就把精心设计的六个问题全部写在黑板上,供学生思考讨论。
这六个问题是:
(1)作者为什么说地坛为了等我“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五百年”?
(2)作者呆在地坛里弄明白了什么事情?弄明白这件事对作者的人生有什么意义?
(3)作者在第一节第七自然段细致描写了那些景物?作者从中得到那些感悟?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累的母亲”?母亲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5)母亲去世后,作者感到“已经懂了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的事是什么?对此你有那些感受?
(6)作者走上创作之路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条路并不就是他母亲盼望他找到的路?
第二课时我给了学生20分钟时间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可以说所提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能够激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还可以看到有些学生满脸通红,甚至眼角潮湿的。这说明学生已经动了真情。
其后,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博得大家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比如第一个问题,一位同学说: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诗化的岁月瞬间凝固成冰冷的现实,他一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终于有一天,他把轮椅摇进了地坛,在这古老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古园里,史铁生找到了自己精神安栖的家园。他同自然对话,他同自己对话,倾听心灵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真谛,最终参悟了命运的玄机,完成了生命中最为壮丽的一次突围。另一位同学说:当失魂落魄的史铁生进入地坛时,他看到的是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一段段坍圯的高墙,散落了的玉砌雕栏,萋萋的野草荒藤。这是一个在光阴的流逝中青春不再的古园,荒凉萧瑟,又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因此更沉寂更沧桑,这一切同他灰暗的情绪形成了契合,使他产生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地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的心理。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巨大的劫难,他只想逃开这个喧嚣的世界,而地坛的宁静与沧桑,也使得他能看到时间流逝的痕迹,梳理自己纷乱的思绪,窥看自己的心魂,叩问命运的玄机。还有一位同学说,这个地坛,像是专门为史铁生而建的,这个“荒芜却不衰败的园子”让史铁生从破败的背后看到了蓬勃的生机。“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