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学好文言句式,破译古文阅读”
- 资源简介:
约6270+6010字。
文言文阅读之“学好文言句式,破译古文阅读”(上)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对文言句式作了这样的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该考点的内容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五个方面,知识面较广,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高考真题】
(2015年高考新课标I,只节选了部分文字)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三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朝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问题: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解析】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重点理解文中关键性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翻译时需要注意句子的关键点: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吾”作宾语,宾语前置。要翻译成“不索吾”;还有“虽”,即使;“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
【答案】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成功。
【技法指津】
一、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
文言文阅读之“学好文言句式,破译古文阅读”(下)
【考点阐释】
文言句式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三种,一种是单独设题考查,一种是在断句中考查,一种是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特别是“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类试题,除了对实词、虚词和特殊用法的考查,还有对特殊句式的考查,如果对文言句式掌握不好,翻译时就会出错。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2015年高考安徽卷,这里只选了部分文字)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槙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问题】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译文:
【解析】“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这一考点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查,既有对实词的考查,也有对虚词的考查;既有对词类活用的考查,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同时也考查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
试题分析:“出知西安之咸宁”,主语(梁熙)省略,翻译时应补出来。“誓于神”状语后置,应当是“于神誓”,向神灵发誓的意思。
【答案】(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
【技法指津】
一、省略句
省略句是指在一定语言环境里某些句子成分的省略。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或某一词语,要从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部分补出来。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 主语的省略
主语的省略,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主语的省略有承前省,即后文主语,已在前文出现,或可从前文中体会出来的,往往省略。蒙后省,即前文的主语在后文中即将出现,往往省略。如: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