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冲刺现代文阅读学案(9份打包)
- 资源简介: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冲刺学案_现代文阅读
01.doc
02.doc
03.doc
04.doc
05.doc
06.doc
07.doc
08.doc
09.doc
论说类文章阅读——规律方法
北京四中 连中国
论说类文章读懂的3条途径
①借助逻辑常识理解文章的内容
②借助语法知识把握文章的结构
③借助修辞方法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
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能真正降解。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的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袋、“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的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
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则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他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问题:下列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哪几项是正确的?
A. 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
B.一些塑料生产厂家对产品的功用宣传不实
C.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应出现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D.塑料产品的废弃物多数不会自溶自消
E.这些塑料产品在物理上发生变化之后就可以生物降解
1.C、D
二
①预测未来是人类从古以来就有的愿望,未来学有着悠久的历史。②古希腊人曾用占星术、神谕预测未来,相信“先知”和哲人可以接受上帝的旨意,预知未来。③中国古代曾用占卜、天象预测未来。④殷墟中大量龟板上记载的都是占卜的内容。⑤不过占星术和占卜都不能真正预测未来。⑥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泛滥与天狼星的关系的经验,预测到当天狼星黎明时升起在东方时,尼罗河就要泛滥,从而对尼罗河水情作了正确的预测。⑦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后,一些学者根据掌握的规律和经验作过不少预测。⑧例如门捷列夫预测了一些元素的存在,凡尔纳预测到潜水艇的发
……
抒情类文本阅读的
规律方法
北京四中 连中国
规律方法
1.把握情感脉络,分析情感要素。
2.在咀嚼品味传情达意的语言中捕捉情感。
3.整理文中的“情物”、”情事”,探究其情感的意义。
文章示例
目 送(龙应台)
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⑵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啼哭,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眼光和我凝望的视线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⑶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很明显地,他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⑷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了,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⑸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⑹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
……
阅读延伸题的答题技巧
北京四中 连中国
一、关注题干要求很重要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题目一
•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联系作者生平,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200字左右)”
示例一
• 我认为这首诗写尽了作者的自强不息。诗中作者用如此广阔的意象便是表明作者的壮志。“乾坤一腐儒”“共远”写出了作者与天对齐的壮志胸怀。“壮”“苏”两字更加表明了作者不畏艰险的勇气,而最后一句,看似心灰意冷,其实表现作者虽年老却要坚持行进的决心。况且,能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豪迈诗句的杜甫,一个命途多舛的却自强不息的杜甫,又怎会写出低靡的诗句呢?所以,杜甫在此诗中表现了自己的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畏“浮云”的壮志。
示例二
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杜少陵一生命途多舛,怀才不遇。加之身逢国家破碎,兵荒马乱的时代,空有一腔热忱,一身才华的他却无法为国效力,写此诗时,诗人时值晚年,心中充满了怨愤之情。诗中用到“乾坤一腐儒”,这是表明诗人的自嘲及讽世的最好佐证,“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诗人用生平遭遇怨愤时代的最好诠释。诗人漂泊一生,心怀壮志,时至双鬓已白却壮志未酬,怎能不怨愤?诗人怨愤君主不任用自己,怨愤世事不公,怨愤报国无门,怨愤时光易逝,怨愤疾病缠身……这怨愤虽不惊天动地,但也确实动人。
题目二
不参加花卉协会,不给其他菊花爱好者一根一枝,以免谬种流传:老菊头的这种做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