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00字。
诵 读 教 学 初 探
——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新疆玛纳斯县第一中学 李和俊
诵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
诵读教学则是通过有声语言再创造文字语言中的艺术形象,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思想内容,使学生获得语文课本中的诸多信息,知识,达到美的享受。
自古以来,诵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一种明智而主要的教学手段。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均可作为这方面的佐证。但现如今,许多语文老师忽视了对诵读的教学指导,学生也慢慢地淡忘了诵读对自己语文学习上的巨大作用,课堂上少了那声情并茂的诵读声,校园里很少听到那琅琅的读书声。于是乎,我们的学生不会读课文了,不会说一段通顺流利的话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了。那么诵读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说话能力的提高。诵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强了,他们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作用于说话上,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二是诵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深刻独特的思想情感,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三是诵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四是诵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诵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又可以锻炼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我们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将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转化成有声色、溢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去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进入最佳的吸收知识的心理状态。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如何找到切人点,完成诵读教学任务,显得更为突出。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诵读训练,提高诵读训练的效果
一、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录音磁带,给学生以借鉴的标准。这套磁带由著名的播音员录制而成,语音规范,声情并茂,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地运用这些教学辅助工具,感受课外的语言美、情感美。笔者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听朗读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与作者一同感受了那份伟大的母爱。无须作过多的分析,同学们就已经认识了那位坚忍伟大的母亲。像这样的文章,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荷塘月色》、《陈情表》、《再别康桥》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教师示范诵读,熏陶学生欣赏美的情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发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从中寻找蕴涵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兴趣,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获得美的熏陶。笔者在2001年夏天有幸听了新疆米泉一中语文高级教师李运礼老师的一堂诵读教学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