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标点”在高考阅读中的动态考查
- 资源简介:
约4200字。
例谈“标点”在高考阅读中的动态考查
(江苏省兴化中学 王广清 邮编:225700)
近年来,由于不少省份“标点符号”退出高考命题视野,2015年全国15套试卷中仅有福建卷仍以传统的选择题型设点考查,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导致标点在语文学习中被边缘化,因此在阅读中考查标点语法以外的功能,具有拨乱反正的警示作用。自去年全国大纲卷首开先河,受其启发,这一“母题”被今年多个自主命题的省市借鉴,并推陈出新,这一新视角应引起考生备考的高度重视。
【母题回顾】(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16题) 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标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相关语段】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雨夜里两只,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里人住得分散,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 (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叶延滨《听雨》,有删节)
【解析】写回忆性文章碰到要写明作者的情绪或彼时的心态时,为省去文字过渡,避免拖沓,往往需要插入一些词语或句子,为了区别于正文,对这些插入的话语,都要加上括号。解答此题,应理解标示内容与对应段落的关系。此文为回忆性散文,作者在回忆过程中,穿插现实生活,表达对过去事情的印象、理解,充分显示过去的生活对自己的影响。这样将过去与现在交织,使内容更加充实,内涵更加丰富。
【参考答案】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
那么,今年又有哪些新视角呢?请看——
一、比较不同句读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