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测试试题
- 资源简介:
共17道小题,约10560字。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测试试题
第I卷
一、 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入“写作时代”的中国新诗,标志着文学发展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有大众的写作参与,但实际上并未改变阅读冷淡的趋势,包括有些写诗的人其实在诗歌的阅读上也是无大兴趣。新诗的“写作时代”是一种平民的文化行为,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普及式觉醒,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许多人虽还停留在民间的自为阶段,但却进入到了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常态之中,极大地张扬了文学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精神。
在这种自由敞开的情势之下,中国新诗只满足于数量的增长当然不行,诗要在经典化的目标下不断提高文化与艺术品位。即使在自由的天地间,即使写诗完全进入了个人化的状态,新诗发展的出路也必在全力打造精品,否则诗歌就无法承担一种责任和义务,就无法产生“同中国古代诗人相媲美”的伟大诗人来。
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但这种“少”不是简单而是简要。诗的写作不是心血来潮很随意就完成的事,诗需要提炼提纯,诗是民族文化和人类的精神高度。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深度,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而当今处于“写作时代”的诗歌,由于从之者众,又必然注进太多的水分。此时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把诗歌视为宗教的写诗者,需要更多的以诗歌安身立命的诗人,需要他们来引领诗歌,提升诗歌。近年涌现了许多大气而有深度的诗人诗作,昭示了混乱中不可阻拒的奋然前行的诗歌精神和力量。诗人李松涛直面社会人生,关注人类未来的大忧患,马合省《老墙》等富有灵性的长诗写作等等,都可以增强我们中国新诗的自信心。青年诗人郑小琼关于故乡的迷茫情境的纠结、关于“铁”的异质体验的独特情怀,都充分显现了“写作时代”诗歌不甘平庸的进取姿态。对于郑小琼的诗歌,诗歌理论家张清华作了深入而精辟的分析:“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诗即使在杂乱而喧哗的时代,也必须沉下心来,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任何浮躁,任何急功近利的草率都将造成诗意的流失。
以网络作为媒介。诗歌可以通过“写博”而自由面世,但是能否获得大的点击率则不是博客的主人所能做主的。媒体的便捷并不等于“阅读”的广泛性,其“写作”的意义有时大于“阅读”的意义。田忠辉教授在《博客、"80后”与文学的出路》一文中写道:“网络是一个看起来可以失去监控的地方,在这个可以肆意放纵情感的角落,人们的内心突破社会赋予的僵硬的外壳,远离控制,可以说感性的话,裸露天真或矫情,抒发不满和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说,诗歌作者在抒写和传播上都具有极大的方便,比较容易形成一定的圈子阅读、圈子写作群体,不须过编辑的关,作品的量成番论倍增长,自然使诗的“质”大成问题,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诗歌的经典性,以使其高品位的艺术精神不致溃散。
1.下列与中国新诗的“写作时代”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中国新诗进入“写作时代”后,新诗创作虽然有了大众的参与,却出现了写诗的人也没有兴趣读诗的怪现状。
B.中国新诗的“写作时代”是一种文化行为,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觉醒,但许多人还停留在民间的自为阶段。
C.中国新诗进入“写作时代”,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包括平民在内的人们均可 参与其中。
D.新诗的“写作时代”,让许多人进入到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常态之中,使文学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精神得到极大的张扬。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新诗发展的出路在于全力打造精品,才能承 担起诗歌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产生伟大的诗人。
B.诗要表现一种深度,要真实真切地显现人情人性、灵魂和良知,诗人不能通过诗来表达情绪。
C.中国新诗需要有更多把诗歌当做信仰和精神追求的诗人,因为他们能引领和提升诗歌创作。
D.诗歌理论家张清华对郑小琼的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创作长诗要有强大的建构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真正喜欢阅读新诗的人并不多,这种状况至今未得到根本改变。
B.现阶段,中国新诗的文化与艺术品位总体上显得不够,需要在经典化的目标下不断提高。
C.在各种文体中,诗歌的文字较少,因为诗的写作不能心血来潮,而需要大力加以提炼提纯。
D.中国新诗进入“写作时代”,从事新诗创作的人大幅增加,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诗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大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