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15份)
- 资源简介:
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15份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一+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三+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四+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一+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一+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三章+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微专题+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二+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三+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四+Word版含答案.doc
【新步步高】2017年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一+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一 读懂文言
——整体阅读,把握大意
[专题微语] 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了。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
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1.看整体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
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尾注及题目,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二、阅读方法和步骤
1.阅读方法
(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每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题。所给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这个不正确项,也不是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正确文意便是我们读懂内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题”而解文。
(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
(5)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文、解题带来很大帮助。考试时同学们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
2.阅读步骤
第一步:粗读——浏览全文,看看注释,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辨理。
(1)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重要信息”主要指传记中传主的姓名、官职、事迹等情况,议论性散文中还包括表明观点的词语。“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别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2)跨“难”。对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可以先“跨”过去。整体感知文本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
(3)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问题,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这是很重要
……
[专题微语]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形象异同比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沁园春•梅
吴渊①
十月江南,一番春信,怕凭玉栏。正地连边塞,角声三弄,人思乡国,愁绪千般。草草村墟,疏疏篱落,犹记花间曾卓②庵。茶瓯罢,问几回吟绕,冷淡③相看。
堪怜。影落溪南。又月午无人更漏三。虽虚林幽壑,数枝偏瘦,已存鼎鼐④,一点微酸。松竹交盟,雪霜心事,断是平生不肯寒。林逋在,倩诗人此去,为语湖山。
注 ①吴渊:南宋政治家、军事家、词人。②卓:建立。③冷淡:“冷澹”,清淡,不浓艳,素净淡雅。④鼎鼐: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旧以宰相治理国事如鼎鼐之调和五味,故以喻宰相之权位。
本词下片所写之梅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坚贞、高洁、孤独。吴词中的梅甘居虚林幽壑,愿与松竹交盟;陆词中的梅独自于驿外断桥边开放,不论环境如何恶劣,依然馨香如故。
异:陆游笔下的梅只是孤芳自赏,无意争春;吴渊笔下的梅还心存鼎鼐,有入世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①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髯豪客②,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③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④,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 ①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②牛角书生:用
……
考点一 鉴赏古诗的形象
——赏析三种形象,掌握意象“三考”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青夷军①入居庸三首(其二)
高 适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②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注 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鉴赏 本诗写诗人入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思。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到前景,感到无可奈何。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十分失望、愤懑,想到了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动的故事。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极尽凄美;承此而总结此次出使的收获,但此时不是报效朝廷的时候;于是追述先贤,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归去”之念。但诗人的“归去”不是真的归隐,而是为了出仕,是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的行动。
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交代了时间、地点,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
2.(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