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5780个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
一、文本分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诗中,交织着各种矛盾的心态,表现了正处于外放的苏轼内心的纠结与不安。但最终,诗人豁达的胸怀化解了矛盾,让自己的内心时刻有明月相伴,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带来一片明净。这是苏轼作品最大的特色,同样也是他的作品最大的价值所在。
学习本诗,最大的难点不在于诗本身。恰恰是因为学生对这首词太熟悉,心中早已形成了固有的认识,很难启发他们的思考。我主要采取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安排三组相关诗歌与这首词的不同词句比较,通过比较启发学生的思考,再结合写词的背景及苏轼的经历,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认识这首词的内涵及其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从而认识苏词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这首词的主题及精神。
2、结合背景材料,了解这首词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苏轼作为一位著名的文人,我们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应当已经对苏轼这位大文人有了一定了解,在这里,我引用当代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曾在其名著《美的历程》中对他的评价:“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请大家注意,不是“之一”,而是“最”,这个评价言过其实吗?
生:没有
师:的确,人们对他的喜爱甚至超过了李白、杜甫。但李泽厚先生又接着指出:“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不算多。”这个评价同样也是恰当的,苏轼的词现存三百首左右,这个数量与李杜是无法相比的。这里似乎有一个矛盾,既然文学成就不如上述几位,但人们对他的喜爱又超过了李杜,可见他的身上必定有独特的魅力。那么,苏轼这种魅力何在?我们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来感受。
2、初读,正音。(学生朗读序并词,老师归纳出读错的词)
师:从词的平仄来说,此处当读“高处不胜(shēng)寒”,平声,意思是“禁不住”。
3、细读,探情。
(1)比较阅读1:
“明月时有?把酒问青天。”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师:这首词可谓千古写中秋的名篇,此后再写中秋,光芒皆被其掩盖。诗的前两句就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可大家知道这两句词化自李白《把酒问月》一诗中的前两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在宋人的诗词中很常见,他们称为“偷胎换骨”“点铁成金”。不过,是否点出“金”,还要看个人。苏轼的化用就非常高明,这两句可谓家喻户晓,可知道李白诗句就少多了。这是因为他并非机械地照抄,而是进行了加工。比较一下两组诗句,看看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