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760字。
谈2006年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的一些想法
湖北黄冈中学 陈绍荣
一 、语文高考必须反映新课程
这是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总趋向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老师不愿意却又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语文高考年年考,却至今没能考出像上世纪30-60年代那样一批批大作家。相反,高考语文过了关的学生上了大学很多表达不出自己的意见,写不出论文,有的甚至动手就是错字病句,不得不重修语文。因此,一方面,我们语文老师编训练资料,不停备课、改作文、日夜辛劳,付出多于其它学科几倍的努力;另一方面,语文老师受到高校、社会,尤其是文学界的指责最多,特别是这次课改专家在美国考察教育培养目标的时候,也批评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只“应试”,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他举了两个例子说明我们学生的人格不如人:一个是博士生打免费电话,贪占便宜;一个是的士超速不报警,不守诚信。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的痛,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不能承受之重。所以,我有个同事,也是早年的特级教师,当说到入错行时曾抱怨说:“前生杀了人,今生教语文”,是说吃力不讨好。其实何止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应试”,哪一学科的教学没有“应试”?只是语文的教学与备考更难“应试”而已,这都是旧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惹的祸,根本的是就业难的国情惹的祸。为了改变我国的教育现状,全国逐步从2002年开始推行新课程标准,到今年,全国所有的省市全都在推进新课程,这是一场从教育目标到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机制的全方位的革命。这场革命必然促使高校招生制度和高考命题的改革。部分高校自主命题招生,高考逐渐实行各省自主命题就是标志。而且这种改革还会步步向前推进,直到条件成熟,完全由各高校自主命题招生为止,不会倒退。高考命题必然要反映新课程,反映学生高中所学,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语文素养,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尤其如此。
首先,高考语文试题必须反映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要求培养出来的不再只是“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也不只是“四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新人,而是98%的“好人”和1-2%的“精英”,当然要有很好的语文素养。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试题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就既要突出语言运用、阅读理解和文章写作能力的考查,又要考查思想、情感、人格直至文化传统,试题要检验出考生感情体验的健康程度、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试题选材可以是肯定勤劳、善良、正直、诚信、廉洁、奉公、守法、爱国的,也可以是“温、良、恭、俭、让”的。总之,一定要体现人文精神,而不能像过去那样禁锢太多。
试题要显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新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创新学习。语文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是要学生学会自己去观察、思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鉴赏美。语文试题要贯彻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就要去考查新课程形成的这些能力,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名目繁多的名词术语,名人典故上去纠缠。
语文命题还要尽可能适应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新课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必修课只是全体学生学习的共同内容,重在打基础;选修课则是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内容。高考语文试题既要考查考生的共同基础,又要考查出考生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精神,就不能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思维的结论,而更重要的是考察不同考生的思维过程,因而一份试卷的客观题不能多,主观题不能少。严格地说,只有主观题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体察生活、观察自然、积累素材、欣赏文学、表达思想的高下优劣,才能反映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