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060字。
2005年高考语文上海试卷分析与2006年备考展望
一、2005年上海高考语文卷概述
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上海卷)命题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有关规定,结合上海地区考生的实际情况,并兼顾同时使用三套教材的现实,设计而成。试卷努力贯彻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命题原则,深刻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试卷分为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全面考查了学生认读和理解的能力,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鉴赏和评价的能力,以及选材立意,结构布局,语言表达的能力。试卷设计科学,难度适当,坡度合理,有利于高校选拔学生,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试卷取材性质,文字量,题目编制分数分布如下:
阅读材料 主要内容 文字量 编制题目数 分数
现代文阅读(一) 介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1800 5 18
现代文阅读(二) 回望昨日的感伤 1400 7 22
古代诗文(一) 名篇名句 80 1 4
古代诗文(二) 两首绝句和附文 170 3 8
古代诗文(三) 鞠咏为进士 200 5 15
古代诗文(四) 蒲松龄论作文之法 290 5 13
合计 3940 26 80</TABLE< p> [1] [2] [3] [4] 下一页
二、200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精析
语段(一)导读
这是一篇文字浅近,表述规范的说明文(或者说是小品文),介绍的是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剪纸。文章结构为总分式。第1段总说什么是剪纸艺术,第2段和第3段介绍传统剪纸艺术的技法,历史,题材,阐述了传统剪纸艺术需要革新的原因(列举了三点)。第4、5和6段分别介绍新兴的剪纸艺术的三个特征:
1、切合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与审美需求。
2、借用一些其他艺术形式来丰富自己,使其面貌一新。
3、朝着精细化,高档化,豪华化发展。
文章不是静态地去介绍这样一种民间艺术,而是把它放到了历史,当代的环境中去观照,有深度,有广度,看似平静的文字下,既有自豪于民族艺术而起的淡淡的喜悦,又有担忧其前途而含的淡淡的哀愁。
联系2005年春季高考卷,其第一个语段为关于如何振兴中国京剧艺术,那么这一段选文是振兴“民族文化”主题的延续。
试题分析
第1题:选择题。答案:C。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关键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把握能力,答案就在文章开头第一句中,这是文章特殊位置的句子,应能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此题同样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但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心理的关怀,这样既让考生缓解了紧张的情绪,又节省了答题的时间,有利于下面题目的发挥。
第2题:多项选择题。答案:D、E。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一步深层次的把握能力。A和B两个选择项是同样的错误,即表述偏离原文的意思。A项正确的表述应为:“剪纸艺术遍及我国城镇乡村的主要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