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13
- 资源简介:
约4970字。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从诗歌鉴赏的技巧角度鉴赏《秋兴八首》其一
【重点*难点】
如何运用诗歌鉴赏之技巧类答题方法
一、导入目标
考纲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鉴赏诗歌所描写的人、事、物的特征和意义,以及一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含义及其对于抒情的意义。
二、自主预习
1.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蜀相》、《望岳》、《春夜喜雨》等。
2.《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秋兴就是借秋天景色感物抒怀。
3.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句式较为自由。如曹操的《短歌行》;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律诗分为 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 尾联。
4.附译文
白露使枫树林凋落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森。
长江里波浪滔天,边塞上风云阴沉。
菊花已开过两次,他日流过的泪禁不住又流了下来。
孤舟一系在夔州,便系住了自己急于归乡的心。
处处都在催人裁剪寒衣,白帝城高处黄昏时捣衣声更加急促。
三、合作探究
1.《秋兴八首》(其一)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描写了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波浪、风云、丛菊、孤舟、白帝城等景物。这些景物表现了秋天的萧杀,体现诗人的孤独与思乡。
2.诗中那些句子为直接抒情,那些句子为间接抒情?
首联、颔联为间接抒情;颈联、尾联为直接抒情。
3.请分析这首诗整体的表现手法(抒情角度)。
提示:表现手法类型回顾《蜀道难》第二课时导学案
答题步骤:
A、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B、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