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90字。
《登高》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二中学 肖遥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杜甫的《登高》,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练习:
1.根据提示背诵:……后…………秋………照………流………女……舟……歇……留
2.默写:明月松间照, , ,莲动下渔舟。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导入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曾经为天下寒士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创作的一首律诗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它就是——《登高》。
二、作者和《登高》
请同学介绍作者: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经历过安史之乱。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奉儒守官,忧国忧民;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后世称为“诗史”。
教师明确:《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杨论称赞此诗未“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三、朗读《登高》
教师范读后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的缓急)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