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20字)
药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线索,明确小说双线结构
2、 理解小说主题
3、 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把握塑造形象的手法:动作和肖像描写.
4、 其他难以理解的问题:标题、姓名、乌鸦
教学重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祥林嫂这个命运悲惨的主人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祝福这个特殊的节日也让我们更加同情祥林嫂的命运,封建礼教对中国百姓身心的双重戕害这个深刻的主题也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深邃的思考充满了敬意。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另外一篇重要作品《药》,看看它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简单提示作品写作背景:
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后来又收在《呐喊》文集中。
三、听课文录音,布置预习:注意字、词、句;熟悉小说情节;大致了解时代特征
四、研读课文:
一)你觉得本文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什么?如果是悲剧,是谁的悲剧?
提问:
1、群众的愚昧:分析课文第三节“众生相”,注意提示学生用不同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1)康大叔:学生找出相应段落,读一读。
A、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B、行动描写: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C、语言描写:康大叔盛气凌人、邀功炫耀。
2)花白胡子:语言和华大妈、康大叔比较
三个人三个说法,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性格不一样。康大叔是刽子手,杀害革命者,还用革命者的鲜血换钱;在群众面前,目空一切,肆无忌惮,大叫大嚷,急于表功。华大妈愚昧迷信,忌讳极多。花白胡子老于世故,既不触犯华大妈的忌讳,又讨好刽子手康大叔。
2、革命者的悲哀:第一节华老栓的表现、分析第三节中与“夏瑜”有关的描述、分析第四节有关夏瑜母亲的段落
1)第一节:
A、血馒头(药):情节线索、不是治疗病痛的“药”、民主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的“药”、找到疗救的“药”(实指、虚指)
B、华老栓:拿到馒头前后的心理描写(愚昧无知、反衬小栓死得更加凄凉)
C、鸭子: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2)第三节茶馆议论:
A、康大叔的描述:阿义、夏三爷(见利忘义、贪婪)
B、 其他茶客的议论: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
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