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850字。
乌兰察布分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 分值150 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想象的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
独选择该意象。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杨柳本来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桓温因杨柳而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何以《闺怨》这首诗的主人公懊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因为“夫婿,,的意象对于“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少妇来说是一种受情感饱和的意象,而杨柳的浓绿又最易惹起春意,所以经它一触动,“夫婿”的意象就立刻浮上她的心头了。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尽的。有人说,风花雪月等等都已经被前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
诗是没有未来的了。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
已经做穷了,就不含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王昌龄不是“闺中少妇”,何以能感到她们的情感呢?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
物入微”的本领。他们在描写一个人时,就要钻进那个人的心孔,在雾时间就要变成那个人,
亲自享受他的生命,领略他的情感。所以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觉得它们深中情理。在这种
心灵感通中我们可以见出宇宙生命的联贯。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
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
是情感。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几、某一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
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人的美往往在眼睛上现出,但是也要全体健旺,眼中精神才饱满,不
能把眼睛单拆开来,说这是造化的“警句”。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凡是欣赏或
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
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诗经》里面的诗
大半每篇都有数章,而数章所说的话往往无大差别。我们可以见出创造如何是平常的意象的
不平常的综合、诗如何要论总印象以及情感如何使意象整一种种道理了。
总之,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
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
所以“诗可以群”。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的作用是能让作者寻找到可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但不能说明诗人选择某种意象
的原因。
B.诗人在诗歌中选择的意象与抒发的情感紧密相连,就是说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
以生景。
C.王昌龄能感到“闺中少妇”她们的情感,是因为他在描写人物时能“设身处地”和“体物
入微”。
D.诗人写诗时既要跳出诗外观察,又要钻进诗内体验,情感上由“出于己”而理解“出于
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王昌龄《闺怨》中“杨柳”这一意象来说明一种意象照应一种情感,而一种
情感又会生成另外一种意象。
B.作者为了说明观点,在立论的同时也批驳了“诗被前人做尽”和“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
和客观的,,这两种不当观点。
C.作者围绕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展开论述,并从诗人创作时心灵感通、文艺作品完整性
与情感的综合等方面来说明。
D.文章在举例论证中用人的眼睛来说明要把握文学作品的完整性,以《诗经》篇章的
特点来突出情感综合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秀的文学作品,描写的不论是作者自己的经历还是别人的经历,都能使读者感受
到作品的内在情感。
B.作者否定了“诗都被前人做尽、诗是没有未来的”的观点,认为诗歌是写不尽的,诗
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C.文章否定了一些批评家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客观的做法,作者认为文艺作品的主
客观是同时存在的。
D.文艺作品离不开情感的综合,没有情感的综合,意象显得散漫,文艺作品就没有完
整性,要拆开来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钢的琴 申 平
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的第二天,作为组长的我,就发现村里在精准扶贫方面存在重大纰漏。村里一户最困难的人家,竟然长期没被列为扶贫对象。
这户人家的男人叫吴更里,是个长相敦厚的中年人。我们到他家走访,发现他不像其他贫困户那样要么哭穷装可怜,要么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他不卑不亢,神情淡定,热情实在。当我们得知他有老母,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都要他靠种地打短工养活,而村里却从来没有救助过他时,我立即对他充满同情,拍胸脯表示一定要帮助他解决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