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学案12
- 资源简介:
约18870字。
1 林黛玉进贾府
平“语”近人
[习大大语]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6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经典释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句话出自《管子•牧民》。《管子》是先秦时期有关管子言论与文章的一个总集,《四顺》是其中的一章,在这一章中讲到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意思是政权的兴废,最终的决定因素都是民心。
中国古代很多文人,特别是一些基层的官员,都懂得管子讲的这个道理。《后汉书•童恢传》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叫童恢的官员担任不其县县令,他在任期间,一县治安很好,达到了“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的程度。
不仅如此,童恢在任期间,不其县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老虎成灾。童恢上任以后,想办法把老虎赶到山里去了,这个县很快安定下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写了一段赞语,说“一夫得情,千室鸣弦”。意思是有一个好官员,能够得到老百姓的喜爱,千家万户都很高兴。政权的兴废在于民心,而民心的去向在于官员的作为。
国学经典
《大学》经典名句解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是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 《大学》在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从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诗海拾贝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赏析】 作者在这首诗中借白海棠自况,写出自己高洁的品格。首联叙写白海棠含苞欲放的美姿,“碾冰”句叙写栽培白海棠的环境;颔联主要描摹白海棠具有梨花的白净和梅花的风韵;颈联进一步刻画白海棠,描写它像月窟仙人穿着一身自己缝制的白色衣裳,花叶上的露珠又像秋闺怨女的滴滴相思泪;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