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课堂实录
- 资源简介:
约4480字。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课堂实录
一、导语:
师:汉元帝年间,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她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生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昭君。没错,昭君出塞的故事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其中以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同学们把书翻到38页,自己先整体感知一下整首诗。(板书:题目、作者)
二、解题
师:我们先来看题目,题目为我们交代了哪些信息?
生:咏怀--- 咏是抒发,怀是胸怀、情感。
师:古迹--- 这首诗中的古迹指什么?
生:昭君。
师:昭君是古人,不是古迹。
生:昭君村。
师:通过题目我们推断,本诗就是通过写古迹昭君村来抒发诗人自己的胸怀和情感。这是一个类别的诗歌,叫咏史怀古诗,通过写古人、古事、古迹,怀古伤今而写成的诗歌。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师:分析完题目之后,我们来看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关于杜甫,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他进行了比较细致的介绍。同学们回忆有关知识,争取用最简洁的话进行概括。
生:生活经历:一生漂泊 思 想:忠君爱国
诗歌内容:忧国忧民/怀才不遇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师:通过预习,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本诗的写作背景?
生:《咏怀古迹》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是杜甫滞留夔州时期所作。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分别是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鉴赏其中关于王昭君的这一首。
四、诵读作为诗歌鉴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求我们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最后读出感情。
师:我先找一位同学试着读一遍?看一看他是否把握准了重点字音。
生:朗读。
师:非常好。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还要注意诗歌的节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2221)和 (2212)。给同学们一点时间,自己在下面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一会儿老师找同学来读。
生:读。
生:读。
师:下面大家在注意节奏的前提下 并带着感情一起来读一遍本诗。
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