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案9
- 资源简介:
约1970字。
章节 第二单元 课时 一课时
课题 咏怀古迹(其三)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2、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理解王昭君的怨恨。
学习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抒发的感情。
学法指导 朗读法、点拨法。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悠悠几千年,中国古时有四名女子,分别获得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誉,每一个美誉获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其中“落雁”出自昭君出塞的故事,相传出塞途中,她在座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几百年后,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故乡,想起了几百年前的美人,他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咏怀古迹(其三)》,通过这首诗去探寻答案。
二、检查课前交代的预习任务:
1.说说你所了解的“杜甫”。(名、字、号、称号、所处的时代,诗歌风格特点及取得的成就。)
2.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解决疑难词句,理解诗意。
三、初步感知
(一).初读诗歌,找准节奏。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
a.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个人读。(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4.学生齐读。
.b.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要求:语言简明,有条理,用词准确,语句优美)
(二).明确情感。
通过预习和朗读,能体会到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中哪个词体现了这种感情基调?(怨恨)
四、再读诗歌、理解情感
小组讨论
(一)那诗中的王昭君为何会有这种怨恨之情呢?诗中哪里体现出来的?
a.因为远离家乡,终生不能再回到故土而悲。(“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死后的魂魄都无法回到故土,这种怨恨和悲痛更进一层(“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