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学案
- 资源简介:
约2300字。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课程标准】
1.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取新的阅读体验。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在自读自查的基础上,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和讨论分析,找出昭君所“怨”与诗人情感的共通处,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3.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古代“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意象、手法、情感)。
【评价任务】
1.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案”,通过“课堂活动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评价目标1)
2.通过诵读与讨论分析,能够完成“课中探究案”中“课堂活动二”的探究题。(评价目标2)
3.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课堂活动三”中关于“咏史怀古诗”的归纳任务。(评价目标3)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资源与建议】
图片资料:昭君出塞图。 音频资料:《出塞曲》音频。
搜集杜甫在夔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和其他几首《咏怀古迹》,更全面地了解本诗的情感内涵。
【课时计划】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一、自读自查,读准字音
群山万壑 ( ) 朔漠 ( ) 青冢 ( ) 省识 ( ) 环珮 ( )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字______,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而被誉为“_______”。杜甫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其风格特点主要是___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________”。
《咏怀古迹》 :这是诗人作于大历元年秋天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这一组律诗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诗人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感慨。
课中探究案
课堂活动一:吟咏诗韵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老师示读,划出诗歌节奏。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反复诵读,读懂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