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形成性评价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5960字。
单元形成性评价(一)
(150分钟•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4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现在最早的毛笔实物,大都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今天大抵近似。不过,有出土的毛笔作品为证,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毛笔。比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中出土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河南临汝阎村仰韶遗址出土彩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一望而知皆为毛笔所绘。毛笔自身运转自如,粗细随意,笔道具有弹性而且富于变化的特点,可以画,也可以书。汉字一产生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早期毛笔字是什么样子?目前发现的相关资料尚不太多,且大抵限于商代。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部分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但是,既然写是为了刻,就不能不照顾契刻的特点,书体中保留毛笔字一点风韵的同时,更带上了死板生硬、简易草率的风格。而陶文、玉石文又少得可怜,并且看得出来是受了甲骨上特殊毛笔字的影响。推测起来,商代的毛笔字大概要比甲骨文及其上的特殊毛笔字要形象得多。一则因为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第一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二则因为毛笔亦画亦书的功能特点,容易保存原始汉字的图绘意味。有当时铸铭铭文为证。铸铭是范铸的,人们可以在陶范上书而后精雕细刻;古代青铜不易得,一些礼器的铸造又多有纪念意义,要“子子孙孙永宝用”,所以制作隆重,促使人们认真对待;加之人们崇古复古的心理作用,所以,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特别是商周某些铸铭铭文末尾的族徽文字,构形奇古,图绘性极强,说不定是较商周更早时期文字的孑遗。
③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毛笔来实现的。从总体上看,这时期毛笔字的发展较多地吸收了甲骨文等契刻文字简易粗率的特点,肥笔换成线条,字形趋于方整,曲笔尽量减少。两周铸铭的笔道还不乏庄严凝重的色彩,而战国时代的其他毛笔字开始愈益显露出便捷急就的风貌。在由象形性笔道变为圆转随意的线条的过程中,毛笔本身的特性时有表现,比如西周早期(武王至昭王)的铸铭铭文,笔道的肥瘦屈曲仍大体服从于象形的需要,但某些下行的笔道就常常冒尖。这非为象形所必需,也算不上书写的规范,纯是毛笔书写时露锋所致。即使如圆转随意的线条,也并不总是粗细如一,在日常书写中大抵呈现出一种头尖尾细腹部肥的格局,充分显示了毛笔的弹性。后人所谓的“科斗书”,大抵就是指的这种书体,或者指的是在此基础上的美化形式。
④战国秦汉之际,汉字发生了隶变,汉字构形的象形性被彻底地埋葬了。而隶书的笔画,直接来自毛笔的挥洒。所谓隶书的笔画,只不过是隶书的线条的简易形式,改曲笔为直笔,变圆转为方折,横平竖直,左撇右捺,比篆书圆转的线条更便于书写而已。撇捺的产生大概是由毛笔的性质所促成,右手执笔,左行易细,右行易粗,写得美观些,就成了撇和捺。
⑤从历史上看,汉字结构的发展隶变之后才渐趋稳定,汉字形体的变化到了楷书才最后定型。在此之后,虽有草书和行书,但大抵是楷书园地的奇葩异花,它们的存在并不足以影响楷书的一统天下。汉字形体的定型化,促使士人讲究书法,充分利用汉字数量繁多、结体复杂、毛笔又富于创造力的特点,匠心独运,争胜斗奇。
⑥毛笔的应用对汉字形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像钉头字的形状是由平头“笔刀”在泥板上“压刻”所促成,缅文字母的圈儿体是由于用针笔在棕榈叶上刻写的影响,汉字的外部形态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毛笔的功能特征。
(节选自李恩江《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①明代《物原》载:“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史前绘画用笔,目前尚无实物可证,但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笔”一般即指中国毛笔,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由此则可推测,毛笔创始,或者说原始毛笔形制的初步确立,是在新石器晚期虞舜时代。
②实际上,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绘画,就产生了绘画用笔。根据陶器纹饰、岩画笔迹推测,史前绘画用笔,可能有硬笔和软笔两种。以彩陶纹饰为例,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陶器纹饰一般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各地彩陶中,大量纹饰则存在毛笔划过后的分叉和绺状痕迹,这种笔迹应当是早期毛状笔头所画,此可归为软笔类,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
③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但它的发明,却体现了中国早期人类在较为精细的劳动过程中的智慧创造,并使之成为中国毛笔发明的滥觞。
(节选自赵权利《笔史述略之笔的初创》,有删改)
材料三:
(图片说明:两个图片中箭头标识的字为甲骨文“贞”字;左图贞字为甲骨文原字,右图贞字是编者依甲骨文原形摹写的,其中字的外框中间黑线为契痕)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甲骨上直接契刻字难度大,因此先人偶尔会借助于毛笔,先书写然后再进行契刻。
B.早期部分毛笔字呈现生硬草率的特征,利于契刻。因此,它被用于甲骨文字的刻写。
C.我们要了解早期毛笔字的风貌而所依凭的史料,甲骨文中笔书的留痕不如铸铭铭文。
D.材料的珍贵、意义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崇古心理是铸铭能保存毛笔字风格的主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以时间为序来阐述毛笔对汉字的影响,材料二先后依据文字和实物史料对毛笔溯源。
B.材料一以科斗书、钉头字、圈儿体等为例子,来佐证毛笔对汉字形态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C.材料提及陶文等很少且受甲骨毛笔字影响,意在引出对早期毛笔字本来风格的进一步探究。
D.材料中“大抵”“说不定”“一般”“应当”等语言的使用,可见论述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
3.依据资料等进行推断,是考据性文章研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途径。下列对材料中的推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商代毛笔字要比甲骨文更形象,是依据其时间特征“去古未远”与毛笔功能特点做的推断。
B.依据古人用笔“以漆书于方简”的记载以及汉语“笔”的词义推断毛笔始创在新石器晚期。
C.陶器表面粗糙,如其纹饰光洁齐整,且没有绺状痕迹,那么可以推测它们的画笔应为硬笔。
D.材料二中对于史前毛笔的形制特征所做出的推测,是基于出土的当时的毛笔实物而进行的。
4.请依据材料一中的相应信息,判断材料三哪一个图形中所标示文字的形态最能说明甲骨文部分文字的契刻与毛笔的关系,并请陈述理由。(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的逻辑谨严性上有高下之分,请表明你的观点,并以材料一第⑤段与材料二第②段为例,从内容与中心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阐述。(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民 国 人 物
思 予
看民国人物的传记,像从一扇门看一个偌大的园子。里面住着好些人,他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也争风也吃醋,也文争也武斗。看他们的传记,那些才高八斗,才情横溢的人就都被从神坛上请了下来,变成了凡人,像隔壁邻家孩子一样一天天地长大,淘气,求学,恋爱,迷茫,奋发,探索,坚持。一切都是鲜活的,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