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谦称、敬称、贱称
- 资源简介:
约4960字。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谦称、敬称、贱称
一、姓名称谓
【姓氏】
上古有姓有氏。姓本来是族号,是整个氏族的称号,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支分居各地,每支要有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所以,氏是后起的族号,是姓的分支。上古贵族有姓氏,平民无姓亦无氏。到了战国以后,姓与氏合而为一,汉代统称为姓,白天子至庶人都有姓。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是用来“别婚姻”的。
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伯姬、季羋。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有以下方法: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齐姜、晋姬、秦嬴。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如:秦姬、芮姜、江芈。
3.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文姜(鲁桓公妻)。
上古称呼妇女,也可以在姓下加“氏”字,如武姜被称为姜氏,骊姬被称为姬氏。氏的来源很多:①以受封的国名或邑名为氏。如:郑捷、蔡甲午、屈完、羊舌赤;②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③以官名为氏。如:卜偃、司马牛、乐正克;④以技能为氏。如:巫、陶、甄。
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如:长孙、慕容、贺兰、独孤、尉迟。
【名字】
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
⑴ 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 :“广平曰原。”)。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即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
⑵ 名和字的意思相反相成。例如曾点,字皙(《说文》 :“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清代散文家管同,字异之。
此外,有的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如:赵云,字子龙。《周易》曰:“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苏轼,名轼。字子瞻。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君冯(凭)轼而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