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戏剧的高峰之作——《 西厢记》赏析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二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6/3 22:40:5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7000字。
元代戏剧的高峰之作——《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的杰出成就,还在于它的思想性不是用说教、宣讲的方式表现的,而是借艺术的双翅翱翔起飞。这就使思想的力量得艺术之助而大增,道学家说它“以极灵巧之笔,诱极聪俊之文人,又为淫书之尤者,不可不毁”《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 。可以看出,在艺术的领域内,思想若离开艺术,离开“极灵巧之笔”,就像马失双蹄一样,成为废物。所以,要着重研究一下《西厢记》的艺术特征。主要从它的艺术美感、表现手法、结构、语言四个方面,试行论述。
一、诗情画意
这是就其美感特征而言的。《西厢记》在古典戏曲中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它的每一折戏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给人以高度的美感享受。
诗情画意是中国戏曲的优良传统,从它形成就和诗词结下不解之缘,许多戏曲作者,同时又是诗人和词人,他们都有深厚的诗词根底。大量诗词名句进入戏曲成为唱词。诗、词、曲是一脉相承的。还有许多戏曲作家深明画理。清代的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至于摹写须眉,点染景物,乃兼画苑矣。”他要求作家要有绘画的修养。明代杂剧《四声猿》的作者徐文长就是当时一派开山的著名画家。诗、画、戏在戏曲历史上久已结合,这是形成中国戏曲具有诗情画意的优良传统和艺术特征的重要原因。在这方面,《西厢记》表现得最为鲜明、杰出,没有哪一部戏可以凌驾其上。
《西厢记》的人物总是在画境中抒发着诗情,美丽动人,艺术格调甚高。以第一本第三折《联吟》为例③,我们可以品鉴一下它的诗情画意。这一折是写莺莺在花园静夜烧香,张生偷看,两人和诗,张生正要跳过花墙,莺莺悄然而去,张生怅然而归。按清代金圣叹的说法,这折戏是写“月下美人”,风格清丽,幽香沁人。
先说“境”,是静夜之境,环境气氛是清幽宁寂。作者的点睛之笔是一个静字。写出静字才能传摹张生偷看莺莺时屏气敛神的情态;才能烘托出崔张和诗的清澈声响;才能表现出莺莺去后,留下张生的孤寂之情。但单纯的静态不一定有诗情画意,这就要从生活中捕捉那些最富诗情画意的静态形象。这是显示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技巧的关键之处。我们在这里看到王实甫的高才,他开头是这样写的: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
请看,他所选择的景物全是具有静态之美的。因为这些景物的幽美,人们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才能感受,所以,它们也最能传摹静态之美。当然,生活中能够表现静态的景物甚多,但作者只择取“玉宇”、“银河”、“月色”、“花阴”这些最美的景色,组织成曲。这就是说,作者不仅着眼静态,而且是按照美的标准择取景物的。这是形成诗情画意的基础。还不仅此,作者采择这些景物不是杂乱无章地从生活中搬来,而是经过组织、提炼、润饰、强调,使它们成为典型的静态之美。点染成为含有清幽气氛的诗情画意,这样的景物才能进入戏曲美学领域。所以“玉宇”纯净的天宇 ,还要强调“无尘”、“银河”益以“泻影”光影像水般地倾泻 。“月色横空”、“花阴满庭”,一个“横”字,一个“满”字,都是极言其多“横”字是充盈的意思 。本来这些景物已含有冷意和淡雅之美,再经作者一番描绘、集中,就涂染成一幅清雅的夜月图画了。
写出如诗似画的环境,再把张生置于境中,细写他偷看莺莺焚香的警谨神态,就十分优美传神了。使你觉得环境的静谧连掉一根针都会被人听见,生怕张生粗手粗脚被莺莺发现。气氛写足了,张生的“悄悄冥冥,潜潜等等”的小心神态,也就在美的环境中展示出来。当然,文字技巧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