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清单——通假字
- 资源简介:
约10000字。
高中文言文知识清单——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人在书写时所使用的与本字同音的替代字。被代替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上相同,但二者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读音相同,但是意义(“跳蚤”与“早”)没有关联。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古人在用字时仓促之间想不起来本字,而用了替代字。但其根本原因是通假字具有与本字同样的表音功能。传达字义的主要工具是字音而不是字形,通假字尽管在意义上与本字不同,但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在通过字音传达字义这一点上与本字的功能是相同的,所以才能够产生并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通假字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中相当普遍,汉以后开始减少,唐宋以后人们出于仿古等原因一般只是沿用而不自创,通假字逐渐退出了舞台。
在中学阶段,教材处于简化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考虑,将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字”也归并到通假字中。统一用“×,同×”来注释。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例如“莫”与“暮”就是典型的古今字。
“莫”的本义是“日落,傍晚”,甲骨文写作 ,后来“莫”字被借去表示否定含义“不”,于是给本义“傍晚”另造字“暮”,造字的方法则是在原字的基础上添加表示时间的形旁“日”。
因此,在中学阶段,辨别通假字的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是通过同音替代(针对读音相同的通假字),二是通过增减、更换偏旁(针对意义有先后联系的古今字)。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同音替代法辨别通假字难度很大,从古至今,汉字的读音是有所变化的。有些现在读音不相同的字,在古音中却是相同的。比如贾谊《过秦论(中篇)》中有这样一句:“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这句话中的“罢”通“疲”,“罢弊”即“疲惫”。但是现代汉语中“罢”和“疲”的读音已经完全不同了。
增减、更换偏旁方法比较简单,例如: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增加偏旁;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同“非”,删去偏旁;
偭规矩而改错。“错”同“措”,更改偏旁。
为了方便大家复习通假字,现将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中出现的所有通假字整理如下。篇末附有音序索引。
必修上册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讌,同“宴”。 (《短歌行》)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列,同“裂”。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念奴娇•赤壁怀古》)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矢,同“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