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学习提升课堂:如何教古诗词中的“典故”例析
- 资源简介:
约4030字。
高考古诗词学习提升课堂:如何教古诗词中的“典故” 例析
用典存在的问题:
1. 用典多,阅读易隔;
2. 典故间关系不明,关联不够;
3. 所用典故的意图不清,鉴赏不通。
作者从典故的故事化、有序化、关联化、合理化三个角度进行展开分析。
1.故事化:读孙仲谋、刘裕、刘义隆、封狼居胥、廉颇。
2.有序化:
(1)故事发生在京口,如孙权曾于迁都建业前在京口建立“京城”作为新都;刘裕,在京口成就一番霸业;刘义隆在京口子承父业;拓跋焘建行宫于江北瓜步山上。
(2)孙权、刘裕的共同点是皆建功立业,尤其针对北方的势力,孙权虽未北伐,但打垮了北方来犯的曹操军队,而刘裕则是两度北伐。指向南宋统治者不思北伐,同时暗含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3)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北伐。指向南宋统治者提醒且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
(4)拓跋焘:民众对异族统治者的顶礼膜拜。
(5)故事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点:统治者、北伐、壮志难酬的人生困境。
3.关联化:
(1)刘裕与刘义隆的父子关系背景:家族的兴衰起落、跌宕起伏。
(2)刘裕的北伐成功与刘义隆草率北伐。
(3)霍去病北击匈奴,刻功于狼居胥山,这是汉民族的骄傲;北魏拓跋焘南侵到长江以北并建行宫于瓜山之上,这是汉民族的耻辱。
(4)以上的对比再回归到当下:曾经的烽火扬州路与如今的“一片神鸦社鼓”形成鲜明的对比。
4.合理化:
让故事化的典故与词人的思想情感相契合。
孙权、刘裕、霍去病的故事:崇高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刘义隆、廉颇:不公、受小人排挤
典故的特点有:
①典故多。全词双调 104 字,上片两处用典,下片四处用典。②内容有侧重。上 片 典 故 所及 侧 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 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③感情有侧重。上片典故侧重体现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侧重体现了暗讽、 慷 慨 和悲愤的情结。④典故有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 人 事 对 比 ,历 史 上 “舞 榭 歌 台 ”的 太 平 景 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 “神鸦社鼓” 的 貌 似 太平对比。⑤同典分用,相互照应。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