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诗词艺术手法之虚实结合
- 资源简介:
约8100字。
练字当头熟中生巧——诗词艺术手法之虚实结合
【要点点拨】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中国古代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
何谓“实”?何谓“虚”?
所谓“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事、实景,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捕捉到的。例如《石壕吏》《卖炭翁》中用直白的笔触所描写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实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等。而“虚”则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字里行间感受的作者的主观意识世界。
具体而言,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包括四种类型。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古典诗歌中,诗人在描写当前景况时,常插入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当前景象为实,已逝景象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实”。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破吴,凯旋而归的往事。诗人极力渲染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王城故址上只剩下鹧鸪乱飞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二句,《望江南》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 写词人对故国和往昔的追思,都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过去的景况,它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