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制度解析与训练
- 资源简介:
约30860字。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制度解析与训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制度
—、中央官职
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司,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1.三司九卿
【三司】三司又叫“三公”共同负责军政事务。周时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司。秦、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司,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
【司徒】、【丞相】、【大司徒】主管行政。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有时称相国,简称“相”,常与宰相通称。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称秉承君主旨意、主宰全国政务、权高势重的人为“宰相”。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丞相是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而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等执政者为宰相。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神宗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设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明永乐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洪武十二年以后废除,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清雍正年之后,军机大臣是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司马】、【太尉】、【大司马】主管军政。战国时司马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秦至宋均有设置太尉,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汉代称大司马,掌管军事。隋唐时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太尉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元代以后废除这个名称。
【司空】、【御史大夫】、【大司空】负责管监察和秘书工作。远古尧时期司空是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