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0/5 18:09:4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7200字。

  2022年北京市高二10月月考语文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从心所欲”四字中包含着两个重点概念:一个是“心”,一个是“欲”。
  先说“欲”。孔子所说的七十岁时的从心所欲当然绝不是指原始的感性欲望,而是内部完善且彰显于外的理性欲求。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仁”,“仁”是孔子理想中最高最美的道德准则,所以他所说的“欲”是君子的欲,指“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欲,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欲。在孔子的理想境界中,凡“心所欲”皆是纯美纯善的“仁欲”。一言以蔽之,“欲”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是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下的“随心所欲”,只有不超越此规范的“欲”才能称得上“仁欲”。
  欲由心生,要想成为“所欲”皆是仁欲的君子,必须求诸欲之本——心。所以道德修养的功夫必须要下到“心”上。实际上,孔子所说的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意识”,即强调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作用。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云:“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仁并不远人,它是人之内在生命,任何人只要愿意呈现它且认真地践履它,仁就实现了。可见仁道出于人心,返诸己心即可求得。
  (选自张兵《儒家道德自我修养的理想境界》,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逾矩                 逾,读yú,意思是“超越”
  B. 孜孜以求             孜,读zī,“孜孜”的意思是“勤勉”
  C. 一言以蔽之           蔽,读bì,意思是“遮蔽”
  D. 践履                 履,读lǚ,意思是“实行”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心所欲”中“心”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了不超越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仁欲才会有仁心。
  B. 要提升道德修养,需要我们将功夫下到“心”上。
  C. “我欲仁,斯仁至矣”强调的是“心”的能动性。
  D. 作为人之内在生命的仁,来自对内心深处的追求。
  材料二
  历代《论语》注疏常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矩”解释为“法”“法度”。如南宋朱熹说:“从,如字,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今人也常如此解。如国学大师钱穆说:“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逾越规矩法度之外了。”或者有的学者就直接按字面译“矩”为“规矩”。
  以“不逾法”释“不逾矩”固然无错,但若就此打住,恐怕有失夫子思想真谛。孔子晚年自述,从十五岁志于学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是他对自己一生所达到的最高人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