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
高考话题作文考前指导教案(三)
教学目标:话题作文考前指导
教学重难点:拿高分,必须有亮点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方法点拨
目前高考作文的评分模式是:50分+10分。50分是基础等级分,10分是发展等级分。
在江苏,只要“不走题”,加上“三基本”(文章基本上明白,基本上通顺,基本上完整),就可以得到“基础等级“的上限分:41---50分。
但是,要想拿“发展等级”分,就不太容易了。首先.我们在41分50分之间树起了一块“界碑”——45分,即只有“基础等级”分在45分以上者才有资格拿到一定的“发展等级”分。在此基础上,阅卷老师要对每一篇作文进行综合评估,从文章的总体上进行审视,看该文有没有一两处“精彩”的地方。如果有,则给予相应的“发展等级”分。
所谓“精彩”地方,就是文章的“亮点”——某一点放“光“,令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心弦为之一动。我曾经说过多次:最“亮”的是“太阳”,没有“太阳”也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也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也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之光都没有,那就与“发展等级”无缘了。
“亮点”何处寻?
①最大的亮点乃是一个巧妙的、机智的构思。“机智”者,“亏他想得出来”也。每一个考生,都应当在巧妙构思上下功夫。这里边有两条“途径”可供选择,一是热点问题的巧妙组合。现在电视上有“焦点访谈”、“大写真”、“社会大广角”之类,考生留意其中的话题,可以启发自己的构思。如1999年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位考生抓住“失学少年”和“下岗工人”方面的热门话题,设计了两幅生活画面——一位拥有亿万资财的企业家移植了失学少年苦娃的记忆,马上含泪在支票上写下赞助希望小学的款数;一位心情苦闷的下岗工人移植了另一位自学成才的建筑工人的记忆,顿时振作起来,充满希望地走向未来。这位考生得了满分,他的作文已被广泛介绍,考生们可以找来仔细揣摩;二是:在描画日常平凡生活画面时,精心加入一点“味精”,或投下一块激起波澜的“小石子”这种方法,大多数考生可以采用。如1998年“战胜脆弱,选择坚强”。许许多多考生都写了面对“考试压力”,这是高考作文的大忌。因为近10万人一起扑向“考试压力”,其选材、构思的雷同便可想而知了!如何在,“随大流”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这就要借助构思的“味精”和“小石子”了。有一位考生也写“考试压力”,但是,他在人人都会写的“考试苦难”中加了“机智”的一笔——书桌上的时钟因为电池快耗尽了,那瘦瘦的、长长的秒针爬到45分钟那一格时,再也爬不上去了,但它仍然在拼命地振动,颤动,继续向上跳跃,回落,再跳跃……作者因此受到了强烈的触动,阅卷老师面对这瘦弱的秒针也同样受到了心灵的触动,于是,“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