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学案6
- 资源简介:
约7530字。
《齐桓晋文之事》学历案
【学习主题】
《齐桓晋文之事》
【学习目标】:
1. 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学习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分析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3. 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学法建议】
1、结合课下注释准确诵读,积累字词。
2、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自主归纳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反对“霸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2.背景展示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二、课中学习
活动1、挖空练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 )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 )无道( )桓文之事者,是以( )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句式: )。无以( ),则王( )乎?”
曰:“德何如( ),则可以王( )矣?”
曰:“保民( )而王,莫之能御也(翻译: 句式: )。”
曰:“若( )寡人( )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句式: )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 )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之: 句式: )?”对曰:“将以衅钟(衅钟: 句式: )。”王曰:“舍( )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 )无罪而就( )死地。”对曰:“然则( )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 )之。’不识( )有诸( )?”
曰:“有之。”
曰:“是( )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 )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 ),诚( )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 )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句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