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00字。
(N3) 让 学 生 “动” 起 来
——《失街亭》教学探究和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与文本对话,给全文作批注,多角度解读文本,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2)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多元解读马谡、诸葛亮人物形象,学会辨证分析人物,辨证看待事物。
(3)通过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撰写读后感,认识本文的现实意义,增强时代责任感。
设计理念: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和相关的要求为视点来重新认识和规划课堂教学,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教学“生成”的过程是一种探索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的探究过程。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说:“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由于小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很多学生喜欢看,但这种喜欢大多停留在对情节的感性把握上,对其内在的涵义缺少理性的分析。而教师在教小说时,通常的教学流程是: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往往是教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听地毫无独到;教师讲得唇干口燥,学生听得毫无味道。我常常想,如果我们只是把教参上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那还要我们语文教师干什么,所以小说教学必须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抛开小说教学围绕三要素转的传统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探索,在自主活动中完成师生的双向建构。
教学过程:
(一)彻底自学,学生自主构建文本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学习不是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