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12
- 资源简介:
约5330字。
王道乐土 以民为本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并归纳其规律;
2、能够理顺错综的文章思路;
3、学习比喻、排比等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欣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4、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和可贵的民本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欣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顾初中学过的“孟子二章”(《鱼 我所欲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感知《孟子》与《论语》风格的不同。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二圣仁爱思想一以贯之,而语言风格和个人气质却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再次打开经典《孟子》,欣赏《孟子》雄辩的魅力,感受孟子刚健的气质。
二、通读课文,粗知文意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3、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第2-3课时
学习设计:分片段演读课文,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
任务一:依据文章某一个相对完整的片段,分小组设计一段课本剧表演。
要求:台词可依原文,可文白夹杂,也可转换为方言口语,但要基本保留原意。片段选择由课代表统筹安排,不要重复。
设计示例:(一人演齐宣王,一人演孟子,小括号部分由两个阵营的群演分别完成。)
齐宣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声询问:可得闻乎?)
孟 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征求意见性地齐说:则王乎?)
齐宣王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孟 子 (语气坚定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声音逐渐加大地齐读三遍:莫之能御也!)
齐宣王 (试探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疑惑地齐问:可以保民乎哉?)
孟 子 (点头,肯定地)可。(齐声旁白:当然可。)
齐宣王 (疑惑地)何由知吾可也?(疑惑地齐问:何由知吾可也?)
孟 子 (亲切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众人你看我,我看你,七嘴八舌地小声问“不识有诸?”,又一起看向王,高声齐问:不识有诸?)
齐宣王 (微笑点头)有之。(自豪性地齐说:有之,有之,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