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20字
高中语文教师看语文高考
苏捷
在《同舟共进》第8期上看到了两篇谈论语文高考题的文章。有点看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两位作者都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的,看到的是一个面,对于命题人来说,会有一定的启发性。作为“迷中人”,我想谈点别的。
我对于语文高考,真象是谈情说爱。想说爱,不容易;想离开,又不可能。而且这几年走来,更是感觉心灵有个曲折的过程。
高考对于现在的中国是有非常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这点《同舟共进》以前就有过许多深刻的文章说明。而语文高考卷的诞生不是一人之力,也不是一时之功;它是凝聚了许多专家教师的力量,融合了许多教学成果的东西。但无论如何,一个东西摆在众人面前,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肯定会有缺陷被发现。问题是,我觉得高考的问题不是考什么?怎么考?而是命题背后的前意识,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愿望来命题的。
考什么?就从结构来看,有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几个板块,如果分细点,阅读还可以分科普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或者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还可以分片断文字运用,整篇作文。这些内容,是很能够概括地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
怎么考?有主观题有客观题,而且主观题越来越多。在一般人来看主观题更符合语文科的需要,但其实,你自己去试着改改卷,就会发现,片面地追求主观题,是很傻的事情。因为主观题最终需要客观的评价,结局就是越多的主观题只会导致评价更主观,评分更不客观。近几年,高考不断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和提高,其中做的事情,是绝对值得称赞。如类型卷的分类判例学习,评卷的一评二评三评,及时统计评分曲线调整评分控度……这点上,高考命题专家们比我们考虑更多更实际。
我们总是带着一种自然的积怨——高考是一支指挥棒,它造成了“应试教育”,罪大恶极。但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反过来运用这支指挥棒来指导语文教学呢?我出于工作需要,仔细研究了好几年,也自己做过了数十份高考语文卷和无数模拟卷。语文高考的问题,其实就在于:本身有明确的指导性又有可操作性,但缺乏具体指导性与教学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