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同步练习45
- 资源简介:
约5970字。
8.3《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诗描写了琵琶女弹琵琶的手法和弹奏的曲目。
(3)李白的诗歌中常以“梦”字入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抑或借梦境写现实的生活。凡此种种,都有一种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他的诗句“ , ”。
二、语言表达
2.《沁园春•长沙》《红烛》《百合花》《登高》《琵琶行》都是同学们学过的经典文学作品。请仿照下面的句子,任选其中一部作品,写一段话,与前面的文字构成排比句。
《背影》,一个站台上的笨拙身影,一段父爱无言的动人回忆,细腻平淡的文字中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劝学》,一段千年前的谆谆教诲,一篇勉励学习的智者之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中藏着发人深省的道理; 。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游戏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在释放用户主体性的数字时代得到充分体现,文学的消费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基于玩乐心理的游戏。
②英国学者威廉•斯蒂芬森主张从游戏范式来理解传播,认为大众传播研究严重忽视游戏元素,应从传统信息理论走向游戏理论。传统传播效果研究将信息刺激与受众反应之间看成线性关系,忽视其个体差异与精神复杂性。在斯蒂芬森看来,用户在传播中是体验快乐的主体,比如人们看报纸,并无明确目标,而是随心所欲浏览,成为自主性游戏。
③斯蒂芬森强调从信息范式走向游戏范式,这种范式转换显然在当下具有很大的阐释力。当代社会是闲暇社会,网络兴起后,数字化休闲更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聊天、角色扮演、自拍展示、操控、互动、恶搞、玩梗……网民种种行为都带有游戏性。这一特点也表现在文民对文学的态度主要基于游戏心理,对文学的阅读、“代入”、戏仿、分享、玩梗、吐槽,以及二次创作,主要是为了“好玩”。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性并不限于娱乐性较强的大众文学的消费活动,而是指整个数字时代的文学,不管是大众文学还是精英文上被消费,都会出现游戏行为。比如传统经典《红楼梦》,网络上有大量关于它的角色扮演、玩梗与二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时代的文上被消费时,会出现游戏行为。
B.在数字时代,网民对文学的态度都是基于游戏心理。
C.网络上边阅读边讨论实现了“沉浸”与“交互”转换的自由。
D.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样式出现过“以文为戏”事例。
4.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视频标题不能体现“以文为戏”特点的一项是( )
A.《戏侃金庸〈天龙八部〉人物》 B.《〈琵琶行〉课本剧实况录像》
C.《〈红楼梦〉第一集弹幕玩梗现场》 D.《〈乡土中国〉公开课全集》
5.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佐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将文学作品看作一个游戏,读者充当玩家,进入文学的世界里进行互动和探索。
B.朱光潜说“读诗就是再做诗”,强调阅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读者具有主体性。
C.麦克唐纳提出“后真相时代”,意指人们不再相信事实,只相信情感及个人信念。
D.明清小说家或添油加醋,戏说历史;或谈鬼说怪,谐谑逗趣;或戏谑反讽,娱情醒世。
6.请简要分析材料中段落③的论证特点。
7.数字时代的文学让文学批评面临困境,请结合本文谈谈文学批评家应如何解决此困境。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