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主要展示了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产生条件、摩擦力的三要素、小结,可用于该内容教学展示。
摩擦力教学设计
江苏省阜宁中学 曹小芹
【教材分析】
该节知识既是力学的基础,也是组成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块基石,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初学者也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易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易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易于锤炼学生的物理素质。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有所了解,但是对其产生的规律却不清楚,但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对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较强的观察能力,学生也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现在仍然习惯于经验分析,对理论分析还没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和它产生条件;
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静摩擦力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它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和压力成正比;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摩擦力》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反思】
摩擦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无形中存在的力,是非常抽象的,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身边器材来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和他人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课堂容量大学生也只是初步掌握摩擦力,特别是摩擦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重点和难点。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