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2)步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
(2)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掌握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掌握用假设法分析物体相对运动趋势判断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方向。
(2)体验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范围过程培养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对科学的求知欲。
(2)体会静摩擦力的利与弊,领略自然奥秘。
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大小
(2)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模式
教具
学具 玻璃杯,大米,筷子,气球,玻璃球,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红墨水,细线,木块,矿泉水瓶,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趣味实验
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1、 趣味实验演示
向压实的整杯米中插进一根筷子,用筷子将米杯提起,将气球放进玻璃杯内,向气球内充气,用气球将玻璃杯提起。
发问设疑:将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么呢?
2.深入分析:
对整杯米进行受力分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还有筷子对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个作用力可能是什么性质的力,进而给出在物理学中像这样产生于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两物体接触且相互挤压
通过回顾课前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向学生发问,为什么干瘪的气球不能够提起杯子?
对比分析,当气球充满气时,气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时气球与杯子接触且存在挤压,当气球内气体放出时,气球与杯子不接触且不存在相互挤压,气球也不能提起杯子,进而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两物体接触并存在挤压。
(2)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仍然由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入手,当气球与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对桌面静止时,气球和杯子之间不产生静摩擦力。当气球提起杯子时,气球和杯子之间就产生了静摩擦力,这是由于当气球提起玻璃杯时,玻璃杯会“想”相对气球向下运动,我们将其称为玻璃杯有相对气球向下的运动趋势,进而自然得出静摩擦力的又一个产生条件是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