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还好吗

作者:白河三中 张顺成  时间:2007/4/15 7:19: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25
  在胡老师手里,我有两次犯规,曾经两次“面壁”,原因是我读书不用普通话。我读书跟唱歌一样,能从语文课本的第一课背诵到第三十四课,若要指其中的一个字,我却认不得。胡老师一“冷峻”起来就罚我“面壁”。“面壁”的滋味虽然不好受,但是比“压腿拔筋”强多了。这是龙小华老师教我们练武术时的一个基本功的训练。我参加武术队那段日子简直是活受罪!当时我们想,练好武功,准备同偷集体辣椒的阶级敌人拼命,免得象小英雄刘文学一样被掐死。
  胡老师要求我们要用普通话读书,而她自己却用陕北话讲课。这是我后来才明白的。当时我还以为她说的话就是普通话呢,所以我老是学不会。她说话的声音没有习老师说话声音好听,鼻音很重,听起来很严厉。所以我们若是口渴了就到习老师家去找水喝,就连交作业本时也瞅她不在屋里时急忙抱去,又赶快跑出来。
  在那年月,适龄入学的学生很少,一般到上十岁了才入学的占大多数。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都在十一二岁,正是顽皮得不得了。象当时的初一学生,年龄就有十七八岁了。那时流行着谁不怕老师谁就有本事,同学就不敢欺负他,上学放学时,自己的书包自然有的是同学替他背。所以严厉的老师都去带初一年级(当时初一年级有两个班级,八十多人)。我们私下认为胡老师真应该去带初一,去惩治那些经常欺负我们的高年级学生,叫他们也来面壁,看他们还敢不敢以大欺小。
  我们害怕胡老师,但是我们的家长喜欢这个陕北的女子。她会做苞谷面窝窝头,还会扭秧歌儿。那时候,苞谷面是我们的主食,总是把它变着法子吃。胡老师传授的做窝窝头的技术比我们高明。她教我们用生葱或大蒜就着窝窝头吃。开始难吃,不想越吃越香。当时槐坪大队的农业生产搞得不错,为国家献猪献粮贡献大,来参观学习的人多起来了,槐坪大队干部就叫秧歌队来表演秧歌来欢迎参观者。扭秧歌都是胡老师手把手教的,她很受大人们的欢迎。
  我们若有好吃的,比如说杀猪宰羊了,家长就叫我们第一个捎话给胡老师,叫她来喝“猪血汤”或者吃羊肉泡馍。后来胡老师回陕北老家了,不见面已经有二十余年了。
  2000年7月,我随白河县县委政府组织的“万立春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延安市报告时,见到了负责接待工作的一位纪委女干部,她说她姓胡,曾经去过白河。开始我还以为她是胡老师,但她说“去过白河”,并未在白河住过,加之她的举止又不似我记忆中的胡老师--愿胡老师顺心如意。
  在三年级我们换了班主任,新班主任是刚调来的,我们称她为何老师,她叫何光荣,是本地人。她来时带了一个只有几个月的小男孩。她丈夫是白河县文艺宣传队的演员,安康虹口人――他就是白河教育界泰斗人物,他叫刘世业。
  我本家有一个姐,一边读书一边给何老师带小孩,放学时把小孩带回家,第二天上学时又送回来。在路上我们就轮换着背。何老师经常给我们一些铅笔、本子什么的。我们也把家里的柿饼、核桃什么的带一些给她的小男孩。所以我们关系很不错。她也把我们张家当成是娘家人,一直当亲戚走。
  我们班的男生的头发长了,何老师就给我们理,一边理一边念叨,要经常洗头,推子都“吃”不动了!
  她教语文很生动,叫我们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上台表演。我们都抢着演正面角色――像周扒皮这种坏人,没有人愿意演。我们班上的同学演一回反面角色就会得一个绰号,像“刘文彩”“日本鬼子”等,得上了这些绰号的同学到何老师那儿告状,何老师总是安慰他说,你表演得特别像,将来一定能当演员!
  他的丈夫经常来,这是我们最盼望最高兴的事情。她丈夫是一个黑瘦的中年人,他来了就替何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听何老师介绍说,他姓刘,他会讲很多很多的故事,会翻惊险的空心筋头……刘老师给我们讲的第一个故事是“闪闪红星”,我们就知道了“胡汉三”是最坏的人;“潘冬子”是最了不起的小英雄。《闪闪红星》也是我们唱得最好的一首歌。
  我们认为刘老师是天下最有本事的人,我一直都这么想,尽管比他有本事的人多的是——我们常常去问何老师:刘老师什么时候来?何老师说:快了。
  真的很快,1982年秋,我到白河三中读高中,啊,我看见刘老师了!刘老师也看到了我,对我笑了笑,点了点头,我顿时感到通身温暖。对从未出过远门的我来说,那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消失了,就像在家一样。从此后,三中真的成了我的家,一晃就是23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