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处摄神,让个性尽显——例谈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作者:蒙城县双涧中学 丁飞扬 时间:2007/5/21 7:39: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429
一、动态造型,流露性情
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鲁迅小说中十分常见的方法,这种细节也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和修养。如,鲁迅在《药》中对康大叔递给华老栓人血馒头的那段描写:“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就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抢”、“扯”、“裹”、“塞”四个动词的连用急促而又蛮横,展示了人物粗野的本性;一“抓”一“捏”,嘴里还“哼”着不干净的话,足见其对金钱贪婪的占有欲。作者用这一连串的动作,给康大叔作了生动的造型,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在鲁迅小说中,让人过目难忘的动态造型,比比皆是,如《故乡》中杨二嫂顺手拿走灰中的盘子及手套之类的东西的动作,《阿Q正传》中阿Q临刑前画圆圈的动作,《孔乙己》孔乙己用手罩盘子等。
二、人物白描,形神兼备
为了抓住特征,使人物更具有典型性,鲁迅在小说中常采用人物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主人公便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祝福》写沦为乞丐而不忘魂灵有无的祥林嫂的神态细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可以说是“画眼睛”的绝妙之笔。
三、选用道具,渲染揭露
在刻画人物时,鲁迅先生还注重典型道具的使用,或渲染环境气氛或揭示人物的性格命运,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如在《祝福》这篇小说中,描绘鲁四老爷书房的情景时,重点突出了 “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一边已经脱落的对联”、“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对这些道具的描绘,给读者刻画了一个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书房环境,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假道学先生的书房。
《祝福》有一节写到祥林嫂的“竹竿”,因只有聊聊十余字,常被人忽视。其实细一推敲,这十余字却大有文章。“一手柱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说明祥林嫂其时已沦为乞丐,那么长长的竹竿衬出她的弱小、孤凄,那开裂的下端,无疑告诉读者———祥林嫂乞讨已久,处境困苦。这样,祥林嫂饱受封建制度压迫的境遇就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精炼台词,吐露心迹
精心提炼人物台词,用语言描写细节来让人物吐露心迹,从而作性格上的刻画,是鲁迅小说的一种重要技法。如《阿Q正传》中在阿Q宣布“投降”革命之后,有一段自语自唱:“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这段《龙虎斗》中的戏文写出了阿Q飘飘然的心境。其中前面的一句自语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不理解;而带鼓点的《龙虎斗》这段戏文吟唱,表现出了阿Q内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和盲目乐观。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阿Q的无知、盲目的“精神胜利法”性格是他的精神领域的主导,而且这一性格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他的躯体。
再如《风波》中九斤老太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